服务热线:15565553317

古蒋国地望尉氏说辨疑

作者:尤新峰

蒋国是西周王朝分封的同姓诸候国,由于历史上对其活动发展情况记载很少,关于蒋国的分封时间和初封地众说纷纭,不能统一,其主要说法分为四种:一是固始蒋集说;二是仙居说(即今天光山县西);三是河南尉氏说;四是期思说(今淮滨县东南)。近来与全国各地蒋氏宗支的文化研究人员有了接触,在翻阅历史资料的同时有幸拜读了《武岭蒋氏家谱》,《江西丰都蒋氏家谱》,《山亭蒋氏族谱》等有关蒋国、蒋姓的族史材料,最终认定西周蒋国的初封地就在今淮滨县期思城。固始蒋集说见于记载时代较晚,也有资料证实蒋集是蒋国灭后的聚落。仙居说是因为南宋之初,仙居曾随光山一块改称过期思县,后人有误认为仙居就是期思有情可原。但河南尉氏说影响较前两说要大,自《太平环宇记》提出以来清代的不少方志书都追随其说。为此,我对蒋国封地尉氏说的形成和可信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供专家学者批评参考。

蒋国封地尉氏说,最早见于北宋初年的《太平环宇记》,这是一部地理方志书,是记述宋代疆域版图的一部重要著作。乐史在卷1开封府尉氏县条说:“蒋城在县西50里,其城以西半属新郑县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但是在同书卷127光州固始县“期思城”又引用了《续汉书·郡国志》和《左传》杜预注关于古蒋国在期思的记载。这样一来,《太平环宇记》就形成了古蒋国既在期思又在尉氏的茅盾说法。到南宋,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中沿袭了《太平环宇记》的说法。清代的方志书如《方舆记要》、《春秋地名考略》、《春秋地理考实》、《春秋大事表》等都沿袭《太平环宇记》,采取两说并存,而《大清一统志》则干脆把古蒋国的位置定在尉氏县西的蒋城,简单地否定了期思说。蒋国封地在期思的记载见于《左传》、《汉书》、《续汉书》、《水经注》等著名史书之中,应劭、杜预、颜师古等注者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学者。应劭是东汉著作家,著有《汉官仪》、《汉书集解音义》等,是汉史专家。杜预是西晋著名学者,着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为后世通行的《左传》注本,是著名的《左传》研究专家。郦道元是北朝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本志》十三卷行于世。颜师古是唐朝著名的训诂学家,著有《汉书注》。他们在历史上不仅名气大,而且时代远,和宋之后,特别是清代学者相比,所占有的古代资料更多,所以可信度更高。这就是乐史和罗泌采取两说并存,不轻易否定期思说的原因。他们在不明白的时候,采取存疑,两说并载,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大清一统志》作者江永则轻易否定史书记载,认为蒋在尉氏,不知有何证据。

由于《太平环宇记》的原故,清代以来,在古蒋国地望问题上造成了认识上混乱,今天仍然有人相信尉氏是古蒋国的封地。蒋国是西周时期一个小诸候国,尽管《路史》说它先伯后侯,但它不可能同时拥有尉氏蒋城和期思城两个都邑,况两地远在数百里之遥,隔淮、汝之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学者采取拆衷的办法,说蒋国西周初封在尉氏的蒋城,到西周晚期才迁到期思。《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一书中就持这样的观点。该书通过对西周形势的分析,提出三个理由,作为自己观点的支持。

理由一:“尉氏之说虽是宋初才见于史载,但亦不可简单予以否定。结合西周时期的形势以及大量铭文材料分析,我们认为,从成王始封至西周晚期以前,蒋国不可能远在淮南,而应在尉氏以西的蒋城”我认为这只是推测。分析中所列举的铭文资料,都是西周王朝征伐淮夷的资料,并没有蒋国始封在尉氏的直接或间接的有关信息。

理由二:“西周宣王以前,淮河上游以南和淮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嬴、偃集团为主的淮夷集中分布地,那里周文化影响有限、战乱频仍,根本没有蒋国的立足之地。”我认为,这条理由也不能成立,鲁国也是姬姓,它就封在淮夷的核心地区泗水流域。通过《尚书·费誓》我们可以看到鲁与徐戎、淮夷之间的关系。鲁侯采取镇压和怀柔的两面政策,一边喊杀,一边不准士兵抢百姓的牛马。越是在周文化影响薄弱的地方,就越需要封建周的宗亲来扩大影响、监视异族的动向。

理由三:“再从与蒋国同时受封的其它‘周公之胤’五国的分布地域来看,凡在今河南辉县西南,邢在温县东,胙在汲县东南,祭在郑州西北,茅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五国都在东都以东的黄河两岸要地,以控制殷商遗民,拱卫东都王室。若蒋独在淮南,与其它五国相去甚运,那就起不了分封的战略作用了。”我认为,关于战略作用的问题,应该在更高的层面去看,周公平定东部淮夷和殷商旧族的叛乱后,考虑的不仅仅是监督殷商旧族的问题。而是教化淮夷,扩大和稳固周王朝在东土的统治,我们从西周早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情况中可以感觉到这个战略意图。周在淮水下游淮夷势力最大的泗水流域封建了鲁、曹、茅国,在淮河以北的汝、颖流域封建了蔡、沈、项、顿等国,在淮河上游封建了蒋、息在南阳盆地及北侧封建了随、唐、应等国。这样一来,从汉江以北沿淮河上游至汝、颖、泗水有一条由姬姓宗族组成的封国作为阻挡淮夷的防线。从而扩大了周文化影响,在抑制淮夷的发展上起到了巨大作用。

纵观西周初年的政治形势,周武王推翻殷纣王建立周朝后不久病死,成王继位。成王年幼,周公辅政。当时周武王灭商后,继续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君,派管叔、蔡叔、霍叔在殷地为相,监督殷朝旧族的活动。这就是西周初期历史上的“三监”。但三人都对周公旦辅政不服气,特别是管叔,散布流言,诬蔑周公,谋杀成王,企图窃夺王位。于是武庚就勾结他们,鼓动淮夷邦国反叛周王朝。周公率军二次东征,经三年苦战,平定了武庚和“三监”之乱,攻灭东方十七国。鉴于殷商之族源于东夷,为阻断殷商贵族与淮夷的联系,从根本上加强西周王朝对东土的统治,周公在洛水营造东都洛邑,迁武庚旧族和管、蔡、奄等旧臣到洛邑,强近他们劳动改造。为安抚殷民,又封纣王庶兄微子于宋。杀管叔、放逐蔡叔。通过考察,觉得蔡叔的儿子有贤德,就封蔡仲于今上蔡新蔡一带地,以御淮夷。并继续分封诸侯,建立起防止夷人叛乱,巩固周朝的邦国据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成周封建”,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正是有这次封建,才有了封在期思的古蒋国。南阳盆地以北至淮河上游一带就是成周封建的“汉阳诸姬”,《左传》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蒋氏诸谱都说:“封我祖为汉阳蒋国公”。因此,我认为期思的古蒋国就是周王朝在西周初期封建的“汉阳诸姬”之一。西周历史上淮夷不断与周王朝发生磨擦,殷商集团原本是生发于东方的族群,在周文化完成与淮夷文化融合之前,由于族群文化之间的差异,加之统治者自身的问题,这种冲突是历史的必然。《宗周钟铭》记载,到了周昭王时,南夷、淮夷二十六邦反周,周昭王征伐,众夷又服。昭王南巡,二十六邦首领来迎,周昭王无可奈何,只得作罢,未“大罪殛之”,也就是不好意思再惩罚这些小国,所以也就没有关于灭夷而封国的记载。到了春秋,淮夷邦国都不断被楚、齐、吴、越等强国所吞并,周与淮夷矛盾随之消失。

最后,关于蒋国的地望在书中下结论说:“蒋国从今尉氏县西之蒋城迁至淮南固始县东北一带,当在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之后,为加强对淮夷诸国的管理和控制,进一步稳定淮域局势而采取的新部署,这与封申、吕于南阳盆地以防御荆楚的行动相配合,目的在于沿淮河中上游至南阳盆地建立起一个新的防御体系,”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推测和假设,这个结论下的太贸然。西周初年的“汉阳诸姬”早已沿南阳盆地至淮河一线建立了防御体系,根本不存在什么防御新体系,如果说封申、吕于南阳盆地,也是对这个防御体系的加强。再说召公平淮夷历史和出土器物铭文均有记载,如果说召公平定淮夷后又把周公之后的蒋国从数百里外的尉氏县迁到淮南的期思古城,这么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上绝不可能没有任何信息,对于历史事件的评定,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史料及历史遗存的实物来作为论证的基础,不能全靠分析来推测。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基于当时社会的复杂性,环境的多变性,加之政治、战争、制度、文化等诸多不可预测因素,仅靠推测,难以弄清事实真象,搞不清楚的事可以存疑,不能贸然下结论。

期思作为古蒋国最有力的证据是期思现在还较好地保存着2000多米长的古城墙,墙体底部分布有大量商代文化包含物,证明这就是一座建于西周初期的古代都城。其实期思古城的历史远不止西周时期。古城内除发现有大量商周至汉唐遗物之外,西北台地约2万平方米范围内还发现大量的石斧、石凿、红陶、火烧土等史前文物,在期思古城的周围还发现多处面积很大的商、周以至时代更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说明早在蒋氏封国之前期思地区就经过了先民的开发,是一个生产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从区位上讲,期思处在汝河,白露河与淮河的交汇之地,古淮河、古汝口、古白鹭河口都紧临期思。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从政治上讲,期思地区位于淮夷诸邦的最西部,是西周王朝距离淮夷最近的地方,是紧要的东南门户之一。从军事上讲,蒋国西依息国,北靠蔡国,形成一个强大的军事犄角,对东南方向的淮夷发挥巨大的震慑作用。历史上周与淮夷的战事记载多见徐、奄和涂山氏群舒之国,而蒋、息、蔡附近的江、黄、弦、六等异姓邦国反叛的记载就少见。这也是“汉阳诸姬”防线所起到的作用。从经济上讲,期思地区土地肥沃,陂塘密布,人口稠密,兵员充足。这里水美鱼肥,粮丰林茂。周公对儿子的封地是经过精心选择后决定的,不是随便说封就封。

期思城是古蒋国,除《左传》、《汉书》、《续汉书》、《水经注》等史书有记载外,《光州志》、《固始县志》等明清地方志书也都有明确记载,全国各地蒋氏族谱记载更不用说,如《睢阳蒋氏家谱》之《蒋氏系出姬姓考》(明崇祯十二年续修)载:“按吾蒋姬姓也,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侯,左传富辰所谓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云云,观前汉书古今人物表,新唐书宰相蒋伸世系表。国在汝南期思,期思今为聚名,古蒋春秋名期思,又名寝丘,孙叔敖埋蛇处也,在今固始县西北七十里。”《武龄蒋氏家谱》系蒋介石请沙孟海主持编修,蒋介石亲自写序,他在序中说:“其有史可证者,周初始封蒋国,后为期思邑,刘宋改称乐安,赵宋为光州仙居县,即今河南固始县境,”地方说的基本准确,在期思,在固始境。只是对刘宋乐安、南宋仙居曾改称期思的沿革不是很明白。我们在宜兴谱内见到了唐天宝十五年的《蒋氏大宗碑记》,碑记中说:“昔者周公正天地之纪,立君臣之度,朝诸侯于明堂,复宝命于元子,于是旌之车服,锡之山川,虽名上公之位号,实用王者之礼乐,然犹大禄丰功优命诸子,宅鲁侯于曲阜,城蒋国于期思,得姓之始斯非盛欤,是以再见春秋,永为藩辅,受介圭而作瑞,分宝玉而展亲,备物典策,异姓为后,南面而享国者十有余世,其后天子微弱,下堂而见诸侯,大国凭凌,容车以窥王室,汉阳宗国,楚实侵并。”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周公辅助成王有大功劳,因此,儿子们也受到优厚待遇封土立国,在曲阜封建了鲁国,在期思封建了蒋国,后来周王朝衰弱,汉阳地区的姬姓宗国都被楚国侵并。期思之所以能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延至汉、晋、隋、唐而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城邑,主要因为蒋氏在此立国,苦心经营了四百年,后楚相孙叔敖生于期思,并造“期思陂”水利,进一步提升了期思的农业生产水平。这些都为期思能挤身于历史著名城邑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基础。

我们最后再说尉氏西的蒋城,如上所述,《太平环宇记》是北宋初期的一部重要地理著作。乐史是一位具有爱国之心的史志学家,他在北宋还没有把后晋割给辽的幽、营、檀等十六州收回的情况下,就把那一大片土地收入了《太平环宇记》,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古代学者。乐史在著作访查中确实发现了尉氏西有蒋城的信息,很可能当地就有蒋国故事的流传,他把这条信息记入书中,他说蒋城在尉氏县西50里,处尉氏、新郑之间,又引《左传》说明蒋是周公之后。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他并没有像前代学者说期思就是古蒋国那样,肯定地说蒋城就是古蒋国。这样一来,尉氏的蒋城在概念上给人留下了较大的想像空间,说它是蒋国人筑的城或是蒋国人住的城都可以,但这和“就是古蒋国”概念完全不同。我们不妨用《蒋氏家谱》中的历史信息作参考,来分析一下尉氏何以有蒋城。唐《蒋氏大宗碑记》说:“汉阳宗国,楚实侵并,,既采食于漆水,又转封于辽阳,爵土虽微,,亲贤不替,自是侵以吞削又居乐安。”《睢阳蒋氏家谱》说:“伯龄二十三世孙简,国并于楚,传所谓汉阳诸姬楚实尽之者也,子姓奔亡,或仕齐,或家乐安,千乘,遂以国为姓矣。”这两条记载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楚灭蒋后部分蒋氏后人逃往淮河以北,寻求避难。从逃奔的地点看,多是山东一带,鲁、茅和曹国都在山东,他们都是蒋国的同宗至亲,去山东是较好的选择。但郑国也是姬姓同宗之国,蒋灭之时,郑约在郑穆公时,曹约在曹共公末年,鲁约在鲁文公初年。这些方国虽然不是强国,当时也还具有一定的国力。蒋人奔郑,郑国为同姓的蒋筑城,这种可能不是没有,也许是蒋氏在郑国划出范围内修城备战,以图复蒋。当然,这些都是推测。由于尉氏蒋城的信息仅见于《太平环宇记》,我们对其知之甚少。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同是北宋时期的另一部重要地理著作《元丰九域志》就没有尉氏蒋城的记载,却在光州古迹条中明确写道:“期思城,本楚下邑,古蒋国也。”历史年代久远,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有关古蒋国资料太少,有些情况可能我们难以弄明白。

不过,蒋国始封于期思而不是尉氏还有一个十分有力的证据,那就是蒋国的得名。蒋和邻近的蔡、蓼两国一样,都是以植物名称命名的诸侯国,这符合我们祖先以山川、地理、植物、动物命名的习惯。“蒋”在古时候是一种植物,是古人称之为六粟的一种,也叫做“菰”,结籽叫“菰米”,后来由于菌类的侵殖变异,演变成蔬菜,就是今天的茭白,在豫南一带俗称为水黄瓜,“蒋”是习水植物,多生于沼泽池塘之中,期思古城一带因地近淮河、白鹭河,低洼地多,沼泽连片,至今仍大量种植“蒋”即茭白这种植物,而在尉氏的蒋城一带并不具备大量生长“蒋”这种植物的环境条件。

(作者系淮滨县蒋氏祖根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2014年7月30日 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