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李商隐及其多舛仕途和命运

自古才命两相妨

                     ——李商隐及其多舛仕途和命运

                    (作者:河南省淮滨县教体局 张彦林)

   李商隐(公元812—858),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堂兄、邠国公杜悰的表兄弟。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从他的祖父起,便迁居河南荥阳(仅属于河南郑州市),李商隐生于其父李嗣做获嘉县令的任所。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根据张采田考证,认为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令。李商隐3岁时,李嗣便罢职,改到江南一带做幕僚。814年到821年间,李商隐的童年是随着父亲在现在的浙江省绍兴、江苏省镇江一带的游幕生活中度过的。821年,李商隐十岁时,李嗣病逝。李商隐侍奉寡母运载父亲的灵柩,和姐姐(徐氏)、弟弟(羲叟)一起告别了江南,回到了家乡。从3岁到十岁,绍兴、镇江两地旖旎的江南风光,陶冶了幼年时代李商隐的灵府,孕育了他日后“百宝流苏”的诗歌风格。

    李嗣病逝,李商隐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老家,李商隐在荥阳待了两年,父丧期满,他们的家庭就迁到东都洛阳居住。从十二岁到十七岁,是李商隐的学习时期。由于生活贫困,还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李商隐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支撑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勤学苦读,同他急于求仕、重振门庭的思想有关。他虽然自比“高松出众木”,但是,当时封建氏族和地主官僚内部不断地进行着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的残酷现实,让他常常怀着惶惑不安的心情,去观察那一个变化莫测的世界。发出“淮南鸡舐药,翻向云中飞”(贱如鸡犬,一朝得势可以升天)、“凤凰不五色,联翼上鸡栖”(贵如凤凰,一旦失势,失去五彩的羽毛,也只有成群结队的往鸡窝里去投宿)的感慨。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转。他的“从来系日乏长绳”的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完成。李商隐立志要早入仕受禄,重振家门,来尽做长子的责任。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李商隐开始了科举考试。

    对李商隐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佚名的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愤世嫉俗,狷介孤僻,对于达官贵人“长揖不拜,拂衣而归”,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

    那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往往事先把作品投送给名公贵卿,以取得他们的赏识,并通过他们去扩大影响,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假如受到赏识,便可以出入于达官贵人的诗酒集会,有了名望,科举入选也就有了希望。这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行卷”,又叫“温卷”。读书人可以一边应试,一边作幕僚。应试不中,就临时寄身幕僚或用诗文结交名流,将来再去参加考试。

   李商隐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卷”活动。这期间,他得到两个人的赏识。一是令狐楚,另一个是崔戎。大约在他16岁时,李商隐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令狐楚。

    令狐楚是文宗时的朝廷重臣、元老作家。他的骈文和韩愈的文章、杜甫的诗歌并称。他在宪宗元年和末年做过宰相,是历仕六朝的朝廷重。文宗初年十六岁的李商隐见到他的时候,令狐楚已经六十二岁了。当时,令狐楚担任检校兵部尚书、洛阳东都留守。可谓位高权重,但是,当令狐楚看到李商隐的文章后则大为赞叹,立即对这位素昧平生的少年才俊刮目相看,“致之华馆,待以嘉宾。”令狐楚还让李商隐跟自己的儿子们结交,还经常带着他参加王公贵族们的宴会,以此来提高他的地位和影响。不久,令狐楚出任郓州刺史、天平军节度使,变正式聘请李商隐到自己的幕府做巡官。

    结识令狐楚,不仅是李商隐向社会跨出的第一步,而且是他写作的新起点。当时,朝廷的奏章和社会上流行的文章书信等一般都是骈体文。而李商隐写的是古文,骈体文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令狐楚却是当时骈文大家。于是,令狐楚就亲自把骈体文的写法和经验传授给李商隐。李商隐因此成为晚唐骈体文首屈一指的名家。李商隐对此十分感激,写过不少感谢令狐楚的作品。他有诗曰:“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传说,老和尚的袈裟是在半夜里传给自己最得意的弟子的。李商隐以此比喻得到令狐楚的真传——写骈体文的诀窍,因此,即使是三公、宰相的位置或地位也不羡慕了。李商隐在郓州做幕僚期间,接触到许多上层人物,也了解到不少关于朝廷和国家的大事,既丰富了他诗歌的内容,也让他看到了国家创伤和朝廷的软弱,以及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他忧国忧民的思想由此产生。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二月,令狐楚调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李商隐随之去做了幕僚。第二年六月,令狐楚入朝就任吏部尚书,李商隐只好离开太原幕,回到老家河南。不久,李商隐在郑州刺史肖澣的推荐下,拜见了华州刺史崔戎。

    崔戎家族是唐代的名门望族,崔戎与李商隐又从表亲关系。据新旧唐书《崔戎传》载,崔戎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他在华州刺史任上,他的部下按照常例向他进奉钱财,他分文不取。崔戎调任兖海沂密都团练、观察等使时,华州的老百姓苦苦挽留,有的把他的靴子脱掉,有的把他的马鞍扯掉,挡着道舍不得让他离开。崔戎只好星夜单骑出城,部下和百姓们来不及追赶,才算罢休。崔戎非常器重这位才华横溢,气宇不凡的青年。初次见面,崔戎为了和他多谈一会,居然连公事也停了下来。李商隐有诗曰:“华州留语晓至暮,高声喝吏放两衙。明朝骑马出城外,送我习业南山阿。”李商隐随着崔戎在华州、兖海幕府。崔戎常常带他和其他同僚骑马踏青,登楼观景,赋诗唱和。遗憾的是崔戎于大和八年六月因病卒于兖州任上。崔戎的死对李商隐打击很大,他十分悲痛,也为自己的前途渺茫而伤感。“古人常叹知己少,况我沦贱坚虞多。如公之德世一二,岂得无泪如黄河。”李商隐常常追念崔戎的器重和关怀,他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诗作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做幕僚,寄人篱下、代人捉笔不是李商隐刻苦读书的目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李商隐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第一次是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由令狐楚资助赴京城长安应试,未能及第;第二次是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仍未及第。

    此后,李商隐就隐居在王屋山的支脉玉阳山(今河南省济源西)学道。这一学就是两年。到了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在令狐楚儿子令狐陶的帮助,李商隐考中进士。令狐陶当是时左拾遗,和这一年的主考官礼部侍郎高锴交情较深,经由令狐陶极力推荐和赞誉,李商隐的鸿鹄之志终于实现。喜讯传来,李商隐连写《上令狐相公状》表示感谢。“礼部放榜,某侥幸成名,不任感庆。某材非秀异,文谢清华,幸忝科名,皆由奖饰.......自卵而翼,皆出于生成;碎首糜躯,莫知其报效。”

    在唐代,科举考试是中小地主阶级唯一进身之阶。进士一科更让人羡慕。当时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之说,意思是说考上进士很难,五十岁考上了还是年青的进士,而李商隐考中进士时才二十六岁。这预示着,他前途似锦。很长一段时间,李商隐沉浸在幸福和喜悦之中。“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充分反映出诗人喜悦和自豪的感情。而就在此时,李商隐被当时的权贵王茂元招为女婿。

    李商隐婚后的生活很愉快。王氏贤淑温顺,夫妻恩爱,加之王茂元的照应,此时的李商隐可谓是春风得意。然而,这桩婚事却给李商隐本应平坦的仕途埋下了隐患,把他卷进了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日薄西山,朝廷内部官僚集团之间的派系斗争十分激烈。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个派系的主要人物轮流执政,其门庭森严,官员的升迁罢免都取决于他们的依附关系。令狐楚和令狐绹父子及崔戎都被认为是牛党里的重要人物,而王茂元及郑亚、李回则被视为李党的中坚。李商隐早年受知于令狐楚,已经被人们看成是牛党的人了,他虽然对于党争不感兴趣,但是他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后,却被时人骂做是“背家恩”“投异党”“诡薄无行”之徒。

    实际上,李商隐并没有利用婚姻攀附权贵,也没有背叛师门,他在婚后依然同令狐楚诗文酬唱。把他划归李德裕一党,确实有些冤枉。然而,这却影响了他的仕途。据考证,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李商隐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成绩很好,主考官李回等都很赞赏他的文才,已经予以录用。当吏部上报中书省时,中书省以“此人不堪”的理由将他的名字抹掉了。第二年春,李商隐再次入京,终于通过吏部考试,进入秘书省,得到一个九品的小官,任校书郎。据说,这个官职品位极低,但是,位子却很清贵,许多进士出身的宰相大臣都是沿着这个台阶上去的。李商隐对此也很满意。遗憾的是他在校书郎的位置上只干了几个月,就被调到弘农任县尉去了。在唐代重京官而轻外职,离开京城即使是升了官,也是失去宠信的表示。县尉一职是县令手下负责司法杂务的官,当时一般有志之士不愿意担任这个职务。李商隐把这次调任弘农县尉看着是一次贬官。为此,李商隐写了一首《流莺》抒发自己的苦闷。诗曰: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作者托物寓怀,借流莺自喻,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仕途穷困,漂泊无定所,怀才而不遇知音,心意无人理解。全诗运用象征手法,紧扣流莺的特征描写,隐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咏物抒情,生动传神,风格轻美流丽,情思深婉。

    在弘农县尉任上,他干了两年。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唐文宗病死,武宗即位。唐武宗是一位有理想和作为的皇帝,他重用李德裕为宰相,决意重整朝纲。这时,李商隐的岳丈王茂元由泾原调到京城为官,这让李商隐为之一振。李商隐辞去了弘农县尉,回到洛阳家中和妻子家人团聚去了。李商隐在等待施展才华的时机到来。在洛阳期间,他和朋友们说说家常,写写诗文,倒也自得其乐。不久,李商隐把家也搬到了京城长安。这期间,他曾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外官内调的冬选,没有成功。之后,他就应朋友杨嗣复之邀,到江湘一代,当了几个月的幕僚。在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王茂元外放为忠武军节度使、陈许观察史,可谓是封疆大吏。李商隐便回到岳父幕府,为其掌管书记。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春,正值朝廷选人之际,李商隐便赴京城长安应考,他参加了吏部的“书判拔萃”考试入选。在唐代士子通过礼部考试,进士及第后,不直接授予官职,必须再通过吏部选官一关,即铨选。吏部的铨选是唐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吏部铨选中有“常选”和“科目选”二种类型。所谓常选,就是进士等举人及第获得出身后,还必须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获职事官;已有官者罢官满选后,也必须赴吏部考试始能继续做官。这种考试常年举行(一般是年年举行,例外时三年一次),所以叫吏部常选。而科目选则不同。科目选则依科目而定,唐初并未设置,它在选人对象、得官优劣等方面与常选均不相同。

    吏部的铨选,是一个人能否进入仕途的重要一关。而吏部铨选文官的标准为“身、言、书、判”四条(又称“四才”)。《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大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日身,体貌丰伟;二日言,言词辩证;三日书,楷法道美;四日判,文理优长”。用这四条标准以考察所选官员素质的高低。但是,在实际选拔过程中,四条标准中的前两条都有一些弊端。如“身”的标准,要求仪表堂堂,体格健壮,这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有才华的人,不一定都是仪表堂堂。言的标准,要求语言流利,能说善辩,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的人唯恐语不惊人,难以求官,便在铨选应答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往往形成空话连篇,甚至是大放厥词, “言辞不逊,凌空无礼”。所以,在实际的选拔官吏的过程中,更重视“书”和“判”两条标准。“四才”考试,也是“书”、“判”在先,“身”和“言”在后。后来,因铨选人数太多,吏部不能一一察其“身”、“言”,便逐渐形成“吏部选人,必在书判”。即选人必须以“书”和“判”作为必不可少的标准。书,就是书法,即铨选时,书法必须过关。因为作为文官,离不开书写,上行文上奏的各种文本,下行文的各种批示,平级之间的交流,都必须写得工整、清丽、遒美才合乎要求。唐朝是历史上最重视书法的一个王朝。历任皇帝及诸王都爱好书法,书风极盛,并把“书”列为教育课题之一。在社会上,也用“书”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学识修养的标尺。唐初的几个帝王,如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都擅长书法,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嗜书如命,特别对王羲之书法极为推崇,不惜以重金购求右军墨迹。

    李商隐能以“书判拔萃”考试入选,可以看出他出众的才华。这一次又进入秘书省,并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秘书省正字与校书郎同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其地位略次于校书郎。这一年,李商隐30岁,正是而立之年。正是年少得志。对此,他极度的兴奋,不仅寄托了重振家声的愿望,还充满了显扬文场的自负。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一展宏图的时候,重入秘书省的这年冬天,他的母亲病故了,按照唐朝当时的法制,官吏遭逢父母之丧,要回家服丧三年,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是不可以“夺情”留任的。不久前,还得兴高采烈的吟咏“官书推小吏,侍史从清郎”李商隐,只好离开这个小吏的位置,回家服丧去了。这一去就是三年。这三年中,他的岳父王茂元病逝于征讨刘稹的万善军次,他也于844年的春天,离开长安,移居到永乐(今山西芮城)。他也很喜欢宁静、优雅、隐逸的生活,常常有一些悠闲之作,诸如“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窝”“驱马绕河干,家山照露寒。依然五柳在,况值百花残。昔去惊投笔,今来分挂冠。不忧悬磬乏,乍喜覆盂安。甑破宁回顾,舟沉岂暇看。脱身离虎口,移疾就猪肝。鬓入新年白,颜无旧日丹。自悲秋获少,谁惧夏畦难。逸志忘鸿鹄,清香披蕙兰。还持一杯酒,坐想二公欢。”甚至有《赠田叟》“荷蓧衰翁似有情,相逢携手绕村行。烧畬晓映远山色, 伐树暝传深谷声。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 抚躬道地诚感激,在野无贤心自惊。”描写与农民交往的诗作。他生活上虽然比较清闲自在,但是,他的心情并不平静。他没有忘记长安,没有忘情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写道:“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在这首诗中,他以观灯引入主题,慨叹不得分身去长安亲眼目睹中兴盛世。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盼望着自己能够早日结束闲居的生活,重返京城,投身到大唐王朝的中兴事业中去。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秋天,李商隐服丧期满。十月间,他回到长安复官,仍然是秘书省正字。此时的唐武宗已经不是刚刚即位时的皇帝,武宗皇帝终日沉湎于神仙和女色,第二年三月,这个该死的皇帝因为服用了金丹而中毒身亡。武宗的叔叔李忱做了皇帝,是为宣宗。这位皇帝一上台,就“务反会昌之政”,贬逐李德裕,清洗李党人物,重用牛党,牛党东山再起,朋党之争达到顶峰。可恨的是这位宣宗皇帝还重新复兴了佛教,增设冗员,任用无能之辈。在武宗时期刚刚有所恢复的政治经济良好的局面遭到破坏。李商隐的政治理想随之化为泡影。李德裕被一贬再贬,最后被贬到崖州(今海南琼山县东南)当了一个司户的小官,也就是户籍管理员。并最终卒于贬所。而过去被武宗放逐的牛党中五个重要人物牛增孺、李宗闵、杨嗣复、崔珙、李珏等,都被宣宗召回,并加以擢拔。不久,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也做了宰相。但是,由于李商隐是王茂元的女婿,升迁已经没有了希望,今后能否在秘书省待下去,成了他的心病。他整天是惴惴不安,于是,他决定还是离开秘书省,以避免遭到牛党的排挤。

    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李党之一的给事中郑亚离开长安出任桂州(即今广西桂林)刺史、桂管防御观察使。唐代给事中,位从五品官。其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诏敕若有不当,亦可于涂改后奏还,号为“涂归”。又与御史、中书舍人审理天下冤滞。其权利之大可见一斑。当时,刺史和给事中虽然是一个级别的官吏,但是,一个在朝廷,一个在朝外,实际上也是一次贬谪。郑亚十分欣赏李商隐的才华,所以就邀请李商隐入幕府。李商隐立即接受了,并与郑亚一同赴桂州上任。郑亚对李商隐很器重,他奏请李商隐的官职是幕府支使兼掌书记,带京衔员外郎,从六品上阶。这比起李商隐在秘书省的官阶提高了。此时的李商隐心里却是五味杂陈。官阶高了,但是外职;桂林的风景优美,但有蛮荒之感。他在《酬令狐郎中见寄》一诗中写道:“望郎临古郡,佳句洒丹青。应自丘迟宅,仍过柳恽汀。 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句曲闻仙诀,临川得佛经。 朝吟支客枕,夜读漱僧瓶。不见衔芦雁,空流腐草萤。 土宜悲坎井,天怒识雷霆。象卉分疆近,蛟涎浸岸腥。 补羸贪紫桂,负气托青萍。万里悬离抱,危于讼閤铃。” 这首诗作于大中元年夏秋之间,当时令狐绹自湖州寄诗桂林,李商隐以此诗酬答。整首诗给人一种身处荒凉的边陲之中特有的凄厉和险恶。腐草为萤、象卉分疆近、雷霆阵阵、马蟥噬血,还有土坎井,多么荒凉多么怕人。不过,他也写出了渴望北归,蔑视群小,感恩提携的疏朗心境。其《晚晴》曰:“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高松》曰:“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候,僧来不语时。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

    就在李商隐到桂林的第二年(公元848年)二月,郑亚被贬为循州(其治所在今广东省惠州市东)刺史,李商隐只好取道潭州北上,再次小住长安。宣宗大中二年,李商隐参加了朝廷举行的冬选。选中为盩厔(即今陕西周至)尉,第二年(公元849年)春初,李商隐和县令拜见京兆尹时,京兆尹请李商隐留在京兆府代理京兆尹法曹参军,职典章奏。京兆尹相当于今天北京市市长,是都城的一把手。京兆尹一般情况下为从三品官秩,手下有京兆少尹两名,还有功曹参军、司录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司兵参军、司仓参军、司士参军等,相当于现今局一级的官员。李商隐就是司法参军。此时,在京城的李商隐想到了被贬谪到崖州的李德裕,遂作诗《李卫公》曰:“绛纱弟子音尘绝,鸾镜佳人旧会稀。 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表达了他对这位“万古之良相”不幸遭遇的同情。这时朝中执政的多是牛党中人,令狐绹也从考功郎中升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成了实权派。由于牛李两党势不两立,出于朋党的忌讳,令狐绹对李商隐很疏远,也不愿意再提携了。据说,在大中三年的重阳节那天,李商隐去令狐绹家里拜访,令狐绹故意避而不见。李商隐就在客厅里写了一首诗《九日》以怀念令狐楚的知遇之恩,讽刺了令狐绹官高望旧的不是。诗曰:“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篱。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眼看到党派倾轧,互相排挤,李商隐一方面感到升职无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进贤路阻而慨叹。他有诗曰:“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集仙殿与金銮殿,可是苍蝇惑曙鸡。”又曰:“生儿古有孙征虏,嫁女今无王右军。借问琴书终一世,何如旗盖仰三分。”他更怀念李德裕善于在“草莱”中提拔人才的美德。其诗曰:“代北偏师衔使节,关中裨将建行台。不妨常日饶轻薄,且喜临戎用草莱。”在升迁受阻的绝望中,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十月,李商隐应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奏请,以侍御史衔赴徐州幕府为判官。卢弘止是李商隐的远房亲戚,并早有交往。卢弘止之兄卢简辞是李商隐的“祖妣之族子”。卢弘止在会昌年间曾受到李德裕重用,奉命宣谕河北三镇,大和八年,卢弘止当过昭应县令,会昌五年卢弘止为御史中丞,期间李商隐与他有过来往,卢弘止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就把他邀约到幕府中任职。这对于正在绝望中的李商隐来说,可谓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李商隐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十分欣喜的写诗《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诗道:“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开。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李商隐把卢弘止比喻为战国时招聘贤才的燕昭王,对于自己能够应邀聘为幕僚感到非常荣幸。卢弘止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治军严明,为人公正,深得人心,其治所风清气正。遗憾的是,李商隐在徐州才一年多时间,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卢弘止在徐州任上不幸病故。这对于李商隐来说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他不得不怀着沉痛的心情离开徐州,回到都城长安。为了生活,李商隐不得已多次向令狐绹求情,最后补了个太学博士的职位。他在“国子监太学主事讲经,申诵古道,教太学生为文章。”就在大中五年的七月,好友柳仲郢调任梓州(治所在四川三台县)刺史,东川节度使。他征得李商隐同意,就奏请李商隐进入幕府担任检校工部郎中,为幕府掌管书记。就在此时,命运又一次向李商隐泼了一盆冷水,他的患难妻子王氏病逝,留下了一双年幼的孩子。料理完丧事,李商隐于是年冬天启程赶赴梓州。临行前,他把儿女托付给了连襟韩瞻。在梓州幕上,李商隐待了四年,到了大中九年(公元855年)十月,柳仲郢因为在梓州任所“美迹流闻”,被调回京城任礼部侍郎。第二年李商隐和柳仲郢一起回到长安。在四川几年,李商隐创作了大量诗歌,其《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作于此时。短短四句写尽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寂寞、诗人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

    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十月,柳仲郢以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充诸道盐铁转运使。他立即奏请李商隐担任盐铁推官一职,李商隐在盐铁推官的任上很短,期间到过江南一带盐铁转运使在各地设立的巡院巡察。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二月,柳仲郢调任刑部尚书后,李商隐便罢去推官,从长安返回洛阳,闲居于依仁里,过着幽居的生活。几乎不与人来往,有时候骑着瘦马走到芳草萋萋,或是落叶满地的树林里,一直等到月上柳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诗人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就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而这首词又何尝不是李商隐此情此景的写照呢!他或许在回味当年在玉阳山上玉溪岸畔灵都观里跟随公主前来观中的宋氏宫女的交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探看”(《无题》)他或许在怀念结发妻子王氏的好处。“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房中曲》)他或许在追思他仕途上的恩人令狐楚、崔戎、卢弘止......他或许在惋惜大唐帝国日趋衰败的国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

    不久,他拖着病体回到故乡郑州,在故乡他贫病交加,终于大中十二年冬天离开了他曾经想一展才华和抱负的世界。享年四十六岁。“自古才命两相妨”,他的朋友崔珏闻讯写下吊念诗章《哭李商隐》:“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在郑州的上空,在中原大地上,至今还回荡着他著名的诗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2016年2月2日 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