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胸外科界领军人物王俊
王俊,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暨胸部微创中心主任,北京市海淀医院胸外科主任。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任国际食管疾病学会(ISDE)亚洲主席,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执行会员,国际抗癌联盟(UICC)会员,亚太地区胸腔镜外科学会执行委员。世界华人胸外科学会主席,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胸腔镜外科学组组长,第1、2届全国中青年胸外科医师论坛的常务副主席和主席,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常务编委,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等学术和社会职务。是中国胸外科界的领军人物。
论文发表 :
著作及出版物专著: 主编4部; 参与编写专著 10部论文: 100余篇 论文摘要: 100多篇
荣誉成就 :
于1995年获得国际抗癌联盟(UICC)ICRETT奖学金,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等著名学府学习和交流;1997年-1998年他获得了世界胸心外科届最高荣誉奖-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 Graham奖学金(1人/全世界/年)
科研成果:
王俊教授重要贡献之一是创立了我国的新学科-电视胸腔镜外科和胸部微创外科。十余年来,他成功地完成了胸腔镜外科的绝大多数中国第1例手术,至今在手术难度、手术种类和手术数量上居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王俊教授在肺癌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高的造诣。他在我国首先开展并积极倡导肺癌术前的纵隔镜病理分期和规范化治疗,使之与国际接轨,从而显著提高了肺癌的治疗效果。
在积累了丰富手术经验的基础上,他撰写30余篇有关胸腔镜的文章,主编了国内第1部胸腔镜专著,参与编写数部书籍的有关章节,编辑了第1套电视胸腔镜教学录象带和第1套胸腔镜多媒体光盘(5张),完成了我国第1个胸腔镜手术的国家远程教育项目,举办了7届全国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学习班和6届全国电视胸腔镜外科研讨会,培养了全国75%以上的胸腔镜医师。其成果获得了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围手术期肺功能的研究领域,王俊教授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显著的地位。他建立了中国术前定量预测肺切除术后肺功能的核素检查方法,显著提高了胸外科手术安全性评估的水平,大大缩短了我国在该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他在国际上首先证明DLCO较MVO2能更准确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DLCO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关,而与长期生存率无关。他的新观点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后,被近年出版的国外胸外科教科书和专著广泛引用。他也因此荣获了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华医学会中青年外科奖。
王俊教授的重要成就还包括开创了我国的肺气肿外科手术新领域。1996年,他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1例肺气肿肺减容手术。在卫生部科研基金的资助下,他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牛新包垫片并规模应用于临床,为肺减容手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可能。主编了国内第一部肺气肿外科专著,撰写了多篇文章。为规范肺减容手术方法,他还成功地主办了4届全国肺气肿肺减容手术学习班,组织成立了由多家全国著名大医院参加的全国肺气肿肺减容手术协作组。
电视纵隔镜是近年在国外刚开展的一项新技术。2001年,王俊首先将该技术引进我国,并成功的应用于临床,为诊断不明的纵隔占位和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微创的诊断和分期手段,并完成了国内第1例纵隔镜下纵隔囊肿摘除术等高难手术。另外,王俊教授在胸部小切口手术,食管狭窄的扩张等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翻开十余年来中国胸外科领域的文献,可以清楚地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科重大进展都与王俊这个名字有关。
目前,王俊教授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北京科委及北京大学等多项研究课题,从事着肺癌和食管癌基因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新的手术方法、技术和器械的临床应用研究。并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柯阳主任合作承担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国肺癌研究最大资助基金)--中国肺癌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研究建立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