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融:读老子《道德经》随感
读完了《皇帝内经》后,我从三月十四日至十八日又读老子《道德经》。十九日后进入读《楞严经》将接着是《圣经》这是我每年春天都要做的事。已经成为习惯。
“致虚极,守静笃”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话,是我小时听爷爷挂在嘴上话。那时是在爷爷的故事里面讲的修行人。也让我时不时好奇地想想,一想这六个字就静了下来。慢慢成为我沉静法宝,开始有了静思习惯。
工作后,事情多了,我又好静,就更喜欢读老子《道德经》,后来就更爱第六章全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其意为:使自己的心灵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清静达到极至;世间万物一齐蓬勃生长,我仔细观察它们往复的过程。那芸芸众生万物,都归复到它们的本根。归复本根叫做清静,清静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叫做自然规律,知道了自然规律叫做聪明。不知道自然规律的人,盲目作为就会产生灾凶。认清了自然规律的人就是包容,包容就是坦然公正,坦然公正就是周全,周全就是天,天就是道,道就是长久,终身没有灾难与危险。
有这些话进入我的心里,我的生活总比别人慢半拍,多时都不能急,特别是遇事时,更是如此。现实人确实太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声色货利,为了身外之物,成天辛苦劳累,有人有间房子住还不满足,还想住更大一点,更亮一点,更豪华一些,更黄金地段一些,他们又是房贷,又是打几份工,成天忙得找不着北。有人为了升官,想尽了旁门佐道,用尽的七姑八姨,说尽的好言细语,拜尽了各路神仙,他们满脑子都想着升官,跟范进中举也差不了多少。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我们人的根在哪里?想来想去,还是在大地比较正确。人来自于偶然,但去是必然,不管不论人生几十年生活的怎么样,回归自然,回归大地那是必然。拥有太多的负担和累赘,必然在获得的过程中付出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如果这心血和汗水为了是更多人的利益,还有些必然,如果为了个人,为了个人的小圈子,还不如“清静”些活的潇洒。因为人在追求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必然要付出过多的不该付出的东西。
我的一个朋友问我做什么?我说,看书呢!听后她非常震撼,竟然还有人把时间用在看书上,多么奢侈。现代人都干什么?忙做生意,忙赚钱,忙升官,忙捞钱,忙下馆子,忙炒股,忙游戏,忙上网上找刺激,谁还有时间看书,那是那个时代的童话了。
“致虚极,守静笃。”如何使自己的心灵和生活达到空寂的境界,是现时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老子所追求的这个境界,需要我们抛弃物欲、官欲,享欲、乐欲、食欲、娱欲等七情六欲,如果我们能在追求这些“欲”的道路放缓些脚步,也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进步。达不到老子一贯主张清静无为,恬淡寡欢,在追求这些东西的道路上悠着点也是可以的吧。
每年都会读《道德经》就是因为喜欢《道德经》的语言,喜欢《道德经》能用简练的语言说明深刻的道理,为什么每一篇非写一段感言不可,也是为了增强记忆,并不是展示什么。读书就是为自己心静。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其意为:委曲便会保全,弯曲则会伸直,低洼就会盈满,破旧则会更新,要求的少就会得到的多,得到的越多则越迷惑。所以圣人抱守“道”为天下第一法定模式。不自我表现,反而能彰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而能得到功劳;不自我矜持,反而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代所说的“委曲则能保全”,哪能只是空话?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与之相对的,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