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尤新峰:淮汭地名释疑

   淮汭,古地名,见于《春秋左传·定公四年》。《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淮汭,淮水隈曲之处。﹝左传﹞楚定公二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淮汭,自豫章与楚师夹汉。此皆在江北淮南。”只说是淮河最弯曲的地方,方位定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并没指出具体地点。
    我们通过对这次吴楚大战记载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淮汭指的应该是今天的淮河干流淮滨段。《左传》是这样记载的:“沈人不会于召陵,晋人使蔡伐之。夏、蔡灭沈。秋,楚为沈故,围蔡。伍员为吴行人,以谋楚。楚之杀卻宛也,伯氏出,伯州犁之孙嚭,为吴太宰以谋楚。楚自昭王继位无岁不有吴师。蔡侯因之,以其子乾与大夫之子为质于吴。”这段文字说:“定公四年初晋国在召陵会盟诸侯,沈国不参加,晋国让蔡国攻打沈国。夏天,蔡国灭掉了沈国。秋天,因蔡灭沈,楚国围攻蔡国。楚国的叛将吴子胥成为吴国的外交官员,并谋划进攻楚国。楚国又因为杀了卻宛,其同党伯氏族人逃出楚国,其中伯州犁孙子伯嚭成为吴国太宰,为报仇也在谋划攻打楚国。在楚昭王继位之后每年都有吴国军队在进攻楚国。因为蔡国和吴国关系恶化,蔡侯就把自己的儿子乾以及大夫的儿子作为人质送到吴国,表示和吴国共同攻打楚国的决心。”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师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厄。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既谋而行。”这段文字说到了冬天,蔡国、吴国、唐国诸侯共同引兵攻伐楚国,吴国军队坐船沿淮河西进,到达淮汭之后,下船登陆自今江西南昌向西集结兵力与楚国行成隔汉水相持的局面。楚国的兵力主要集结于汉水以西准备和吴决战。楚国的领兵大将左司马戌对监军令尹子常说:“你沿汉水与吴军周旋,他们从哪里渡汉,你就在哪里阻击他们。我带领部分军队从方城外绕过去,烧毁他们的兵船接着把大隧(今罗山南九里关)、直辕(今信阳南武胜关)、冥厄(今信阳西南平靖关)阻塞起来,这时候你再领兵渡过汉水攻打吴军,我从后面攻击,定能大败吴军。计划定好之后便依计而行。”
    《左转》这段记录描述了公元前506年吴楚之战,最后吴国攻破楚国郢都的全过程。我们从战争的发生和经过来分析,第一,淮河淮滨段符合当时吴国弃舟登陆南进的条件,此地早已为吴国军队占有。淮滨段港湾水深利于停船,而淮滨以上河段则水较浅,河面宽阔,不利于舟船靠岸。徐少华先生在《周代南土地理历史与文化》一书中也说:“楚共王初年以后,楚势渐弱,北边败于晋,东边吴患迭起,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吴师入郢前后,息县以东的淮河中上游地区为吴所并,楚对汝颍地区的控制也大为削弱。”又说:“关于吴师入郢的行军路线……石泉先生结合当时的战争形势和原始史料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和探讨。认为吴师由淮汭(今洪汝河入淮处)舍舟登陆,经蔡国(今河南新蔡而沿淮西进。)”徐先生把淮汭确定为今淮汝河入淮口一带。第二从战争描述的行军实际也能证实淮汭就是指今天淮河淮滨段。战争的前段吴军从淮河运兵西进蔡国边境与蔡师会和。蔡国当年则是从今洪河入淮口以西隔汝水与楚国为界。唐国则从信阳西今唐河县一带向南运动,吴蔡两国在淮汭会师后南向今湖北麻城一带运动,逼近汉水直扑当年楚国郢都江陵。楚国在汉水以西集结军队,准备与吴唐蔡联军作战。战前,楚师左司马沈尹戌与令尹子常定计,由左司马带领一支部队从方城绕唐国、蔡国军队以北南下淮汭毁掉吴国的运兵船只,然后向西南包抄吴师,阻塞信阳南的平靖、武胜关及罗山南的九里关,然后由子常率楚师渡汉水进攻吴师,企图通过迂回包围一举打败吴军。但是由于子常听信谗言,害怕左司马争功,结果未等迂回包抄的军事战略实现提前发动进攻,使楚国的战略计划前功尽弃,迫使率师已经走到息县的左司马只好原路返回被迫参与保卫国都郢的战斗。因此可见左司马沈尹戌从方城一路东南到淮汭毁吴师运兵船的目的并未达到,只是到达息便无功而返,说明淮汭还在息县以东,在今淮河淮滨段。
    第三,在淮河淮滨段的地理实际可以看出这里是淮河最弯曲的地方,所以被古人称之为淮汭。淮河从长陵镇进入今天的淮滨县城,东到固始县朱皋镇出境,从西向东依次有闾河口、潢河口、乌龙港口、饮马港口、洪河口、白露河口等支流入淮,形成很多停泊船只的天然良港,说到河道的弯曲今天淮滨城西南的金湾仍然是一处环形状与s状相连大河湾。我们认真查看一下淮河故道附近留下的以河湾为名的聚落名称,就会对淮滨河道的弯曲留下深刻印象。淮河从息县长陵入境后第一湾为芦集的崔湾,然后有小王湾,依次往东又有邓湾乡的赵湾、樊湾、邓湾;台头乡的刘湾、金湾;谷堆乡的朱湾、杨湾、杜湾、赵湾、巴湾、沙湾、河湾。在距离仅有 30公里的长度上盘踞着10多个大河湾,淮河淮滨段被称之为淮汭是当之无愧的。这里需说明的是淮汭的确切位置应该在洪河口以上淮河故道的涂营朱湾依次到谷堆沙湾这一带最为弯曲的地方。

2017年8月18日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