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淮滨县新名片

 淮上江南起宏图 滨港强县梦成真

信阳日报  刘宏冰 韩浩 杨德政 文/图

百里水乡 大美淮滨

幸福生活多姿多彩

稻渔共养

文化扶贫

淮河博物馆

从陈旧破落的“乌龙集”到水景生态园林城市,从单一的农业县城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临港强县,从原始低端耕作到现代全产业链发展的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从淮河岸边水患频发的洪灾大县到如今的“淮上江南·梦里水乡”……

改革开放40年来,78万淮滨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水患大县”的美丽蝶变、“洪水走廊”的成功突围。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全国防汛重点县,淮滨基础差、底子薄,2011年以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靠后。面对差距,淮滨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改变淮滨命运的根本,锐意进取,持续攻坚,在创新提出围绕“滨淮福地·临港强县”奋斗目标和“一城一区三基地”发展战略后,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打好“四张牌”为遵循,以“让中原更加出彩”为使命,闯出了一条推动淮滨跨越发展的新路,走上了高速度和高质量的快速发展轨道。

截至2017年年底,淮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县域综合实力持续攀升,由2005年全省倒数第一跃升到全省第52位; 12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县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第一,经济发展全市领先;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县产业集聚区在全省181个产业集聚区中排名第87位,成为我市唯一跨入前100名的县区,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做活水文章 临港经济正腾飞

“西湖草长柳莺飞,岛岸隔桥竟映辉。不必杭州寻美景,滨城已是会葳蕤。”行走在暮色中的淮滨东西湖畔,欣赏着湖边的秀美景色,老淮滨人符庆国忍不住高声吟诵一首自己所写的诗(编者注:此处有误,此诗的作者实为关怀)。

让符庆国情不自禁的正是这些年来淮滨县日新月异的变化。

淮滨,古称乌龙集。清嘉庆《息县志》疆域图上在淮河北岸标有乌龙集,里镇卷记有:“乌龙集在县东一百五十里”,195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县,是中华蒋姓的发源地和楚国名相孙叔敖的故乡。淮河干流横贯其中,洪河、闾河、白露河四面环绕,素有“百里水乡”之称。

但对淮滨来说,历史上长时间饱受着淮河水害之苦。如何化害为利,淮滨人一直在思索、在探索、在突破。

随着中央推出“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滨县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他们紧紧抓住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机遇,创新提出建设“滨淮福地·临港强县”,打造水景园林城市,建设临港经济区的奋斗目标,决心将淮河水变“害”为“利”,实现“港口——产业——城市”良性发展。

昔日沼泽地,今日东西湖。淮滨东西湖景区原是饮马港入淮口段滩涂低洼地,十年九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2002年,淮滨县开始对该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将低洼地带开挖成人工湖泊蓄水防洪,将部分区域地面填高形成18个大小不一的岛屿散布湖中,沿湖建成8000米景观道路,使东西湖景区成为连接淮滨新老城区的金色名片和城市之魂。

随后,他们按照“以文为魂、以水为韵”的思路,创新规划占地4620亩的“走读淮河”项目,将原来主要承接上游5个乡镇的雨水和洪水下泄入淮任务的滩涂低洼易涝地,通过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并将淮河沿岸三省十市著名自然景观、历史建筑,按照从淮河源头到入海口的顺序,进行复制重建、借名另建,构建以淮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着力打造全国唯一的以淮河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公园。

好风凭借力,机遇正当时。2016年12月,淮滨县被省政府纳入第一批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示范县后,紧紧围绕水景生态园林城市发展定位,按照“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突出城市提质,彰显地域特色,倾力开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新局面,城市品质不断提升,遍布全城黄金地段的12个游园先后开园,城市规模也由以往不到15平方公里,扩大到40余平方公里,先后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国家卫生县城,2017年还被表彰为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先进县。

淮滨的特色在水,优势在港。近年来,他们着眼长远发展,谋划实施了信阳淮滨临港经济区建设,初步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核心区谋划项目25个,匡算投资79.7亿元,重点体现港口作业、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商贸商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功能,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致力打造沿淮生态廊道,凸显公铁水一体化交通优势,实现变水患为水利,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

目前,“滨淮福地·临港强县”的恢弘战略目标正逐步实现,“北有郑州航空港 南有信阳淮滨港”的大物流格局正在形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陆对外开放桥头堡雏形初现。

山高有洞天,水长有福地。淮滨,一个天蓝水绿、产城一体、人景相依的水景生态园林城市;一个泛舟宜游、登岸宜居、随处宜业的临港新城;一个能通江达海、联结世界的中原临港经济区正魅力四射呈现在世人面前。

打造“三基地” 产城融合百业兴

今年45岁的吴敏是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内河南浙商纺织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作为一个本地人,轻轻松松就在家门口找到满意的工作,吴敏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我活了大半辈子,做梦都没想到现在的生活会变得这么美好!”吴敏告诉记者,自从县里建了产业集聚区,她一家住进了综合服务区120平方米的大房子,自己和儿媳还在园区企业当上了工人。

近年来,淮滨县创新提出建设“滨淮福地·临港强县”的目标,明确“一城一区三基地”发展战略,聚力打造水景生态园林城市,谋划建设信阳淮滨临港经济区,加快河南纺织服装加工基地、中原食品加工研发基地、内陆船舶制造维修基地建设,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水乡新城正在淮河滩上快速崛起。

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靠工业来支撑,靠产业来推动。

在淮滨,化纤纺织业短短数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该县抢抓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产业转移提速机遇,频频向各地纺织企业抛出“橄榄枝”,紧盯关键人,捧出一颗心,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引来苏、浙、沪、闽、粤等地纺织企业来淮滨投资兴业。培育纺织龙头企业,支持他们扩项目、上设备、提产能、延链条,使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落地淮滨,主动延链补链。目前,淮滨县已入驻化纤纺织企业79家,年产坯布9亿米,年产值达50亿元,9个纺织“园中园”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努力朝着打造中西部最大的化纤纺织生产基地的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弱筋小麦,是淮滨县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淮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更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金钥匙。淮滨县大胆创新,精准定位,瞄准国内外弱筋小麦供不应求的商机,经过十年科学探索,确定了大力发展弱筋小麦的战略定位,采取政策扶持、行政推动、龙头引领、市场引导等多种手段,在全国持续叫响“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称号,将弱筋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70万亩,覆盖全县8万多贫困人口。

同时,淮滨县依托资源优势,围绕弱筋小麦深加工和现代农业发展做文章,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和培育“金豫南”“麦得隆”“富贵粮油”等32家低筋面粉、烘焙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全面形成了以弱麦为“头雁”,以“面粉——面点——休闲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运输”两条产业链为两侧编队的“雁阵”发展布局,年产值达35亿元,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条龙产业链条。小小弱麦,掀开了淮滨强势发展的新华章。

“长江十船走,三船淮滨造”。与淮河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淮滨造船业,经改革春风一吹,十里淮畔铁花红。

自淮滨港新建后,作为河南省最大的内陆码头,淮滨依托通畅的内河航运和多年发展的造船业,出台了“产业化发展、集团化运营、园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造船产业,沿淮发展形成了全长8公里,面积3.8平方公里的造船产业园区,培育规模以上船舶企业7家,从事船舶制造维修服务人员6000多人,可年生产500艘船艇,产值已达30亿元以上,居全省第1位,占全国内河船舶制造的8%。“淮滨造”散装货船以船型美、航速快、稳定性强而享誉淮河、长江和运河航运,甚至远销到珠江流域。

近年来,淮滨县先后捧回“省级一星级产业集聚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5A级最佳投资服务金星奖”“最具竞争力产业集群金星奖”“河南省百亿产业集群30强”和“河南省5A级最具投资价值营商环境集聚区金星奖”等荣誉。

为民谋幸福 振兴乡村谋出彩

“不为淮滨谋发展,不为淮滨人民造福,还要我们党员干部干啥!”这是淮滨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

近年来,淮滨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一手抓产业扶贫,一手抓精神扶贫,下足“绣花”功夫,落实精准方略,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创新采取“1+N+M”“1+7+2”“16+1”等攻坚措施,积极开展标兵评选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扎扎实实答好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首份重量级答卷。使全县贫困人口由8.3万减少到3.5万,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5.57%,脱贫攻坚连续三年综合考核排名省市靠前,2017年度代表河南省迎接国务院第三方评估取得优异成绩,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淮滨实际,制定完善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城乡转型、社会治理转型、生态转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大力实施“严乡强村育新”计划,创新开展党建“3458”工程,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与党建工作的同频共振。扎实实施“多彩田园”示范工程,积极推进5大类11项扶贫产业,大力发展稻渔种养、狮头鹅、构树、花椒、薄荷、渔网编织等“解渴”产业,持续扩大弱筋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种植面积,积极培育王家岗猫爪草、期思芡食、台头葡萄、麻里馓子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全县建成产业扶贫示范工程151个,链接贫困户1.46万户,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着眼于打造一支永驻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深入开展“燕归来凤还巢”活动,建强“三农”工作队伍,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导向。不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院”“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深挖淮河文化内涵,全力打造蒋国故城游、蒋姓寻根游、淮南湿地生态游、生态乡村旅游,积极打造“生态淮滨·候鸟天堂”全域旅游项目。认真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清洁家园”整治行动,持续推进河长制,积极创建“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谱写精彩淮滨、添彩中原新篇章,昔日的“水患大县”正蝶变成“淮上江南·梦里水乡”。


打响脱贫攻坚“淮滨模式”

韩浩 朱丝语 秦怡欣 文/图

收割弱筋小麦

送医下乡

狮头鹅养殖

草编扶贫车间

建光伏发电站

淮滨东西湖景区

“灾害不断、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发展落后……”为淮滨带上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穷,是淮滨的真实写照。变,是淮滨的唯一出路。

“摘穷帽”,拔掉发展的“拔穷根”,从量变飞跃到质变,刻不容缓。淮滨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带领全县78万干部群众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围绕“滨淮福地 临港强县”奋斗目标,战天斗地,决战决胜,以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干劲,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业绩与辉煌。截至2017年底,淮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8.46万人下降到3.5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2%下降到5.57%。2017年度代表河南省迎接国考,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在今年6月全省扶贫资金管理培训班上,淮滨县作典型经验介绍。

短短几年间,淮滨经济社会发展长足进步,落后局面彻底扭转,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十一五”末期全省倒数第一上升到第52位,尤其是2017年,12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信阳市第一,GDP增速达到8.1%,是全市唯一一个破8的县区,跃升了15个位次;今年前三季度,全县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第一,经济发展全市领先,实现了“水患大县”的美丽蝶变、“洪水走廊”的成功突围。

党建创新促脱贫

“自从有了‘第一书记’和‘标兵候选人’,俺们村可谓大变样,党建阵地‘村部’焕然一新,他们带头‘昼访夜谈’,干部工作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每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都摸清了,工作开展顺畅多了。”固城乡詹营村村支部书记詹振连激动地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淮滨县把党建放在首位,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党员干部奉献的主战场。该县开展“万名干部包万户”和“百企帮百村”活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全部联系到16个乡镇,每人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村、3户贫困户。全县共安排105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97个贫困村,选派97支驻村工作队和97名驻村第一书记,组织103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97个贫困村,7663名干部职工每人结对帮扶1-3户贫困户,264名扶贫标兵候选人实行“1+6”督导机制细化工作,实现了对所有贫困户的全覆盖。

“党建工作抓好了,就没有干不好的事。”张庄乡长埝村党支部书记张邦才告诉记者,长埝村素有养殖蛋鸡的传统,但户上散养环保难达标,一家一户又没有能力建设现代化养殖场。县里成立蛋鸡养殖党支部后,村支部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全自动养殖场,实行股份制养殖。目前,全村蛋鸡存栏量30万只,成为全县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

今年以来,淮滨县开展了“传承‘三股劲’、争做‘四种人’”活动。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五面红旗”争创活动,实施“八大工程”,不断创新基层党建活动载体,将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领域,在全县125家企业和协会共建党支部111个,带动贫困人口5万多人;引导97个贫困村注册成立151家专业合作社并建立“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吸引3200多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现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全覆盖,抓大党建、大抓党建,实现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同频共振,呈现出“淮河滩区党建挺脊梁,脱贫战场党旗永飘扬”的生动局面。

产业扶贫谋长远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产业发展,资金是支柱,技术是动力。能否让好的产业落户淮滨,能否让优秀人才链接岗位,改变乡村“留不住亲朋,留不下乡愁”的窘况。淮滨县委县政府,对症下药,寻根溯源,积极制定帮扶对策。

“县农商行贷给我200万,狮头鹅孵化基地顺利建成,鹅苗再也不用长途引进了。县里出台政策,对贫困户养殖超过100羽的,给予每只10元的补贴,目前已有近百户贫困户参与养殖。” 马集镇兴淮养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中学说。

该县出台《金融扶贫担保贷款实施办法》《金融扶贫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大对扶贫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充分满足贫困户和带贫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截至目前,全县扶贫小额信贷共发放4.7亿元,覆盖贫困户9459户,户贷率达43.99%,为全县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致富带头人,实施“多彩田园”示范工程。确定5大类11项特色产业,修订出台《产业扶贫“多彩田园”奖补的补充意见》,降低奖励“门槛”,提高奖励标准,激发群众发展产业意愿,今年计划建成产业扶贫示范工程260个,目前已完成151个,链接贫困户1.74万户。

“自从‘扶贫车间’进了俺村,家门口打工挣钱,真好!村里还免费组织俺们到邻村学习渔网编织技术,扶贫政策真是为俺们量身定制啊!”正在张庄乡张里村淼络渔网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内工作的女工李翠霞说。

该县围绕“一城一区三基地”发展战略,把总部、研发和组装环节放在产业集聚区,把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环节放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科学布局,城乡互动,方便就业。目前纺织产业集群拥有企业59家,食品产业集群拥有企业22家,建成扶贫车间57个,共吸纳贫困人口就业4659人;建成贫困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54个,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15743人,其中县内就业3638人。同时,开展“雨露计划”、致富带头人讲座等各类技术(技能)培训59期,培训劳动力47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0人,使贫困户均能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主创收,稳步脱贫。

精准施策惠民生

“是健康扶贫救了俺的命!”邓湾乡新寨村贫困户李士华逢人便说。2017年3月,他因冠心病在武汉同济医院治疗,医疗总费用13.61万元,该县“五道医疗防线”共报销13.28万元,个人才承担0.33万元,住院报销比例达97.53%。

该县创新实施“1355”健康扶贫工程,筑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财政补助“五道医疗防线”,今年累计报销223587人(次),报销金额14608多万元,报销比例超过96%。“1355”健康扶贫工程被中国老促会誉为“老区健康扶贫的样板”。同时,针对轻慢性病患者群体需要长期服药的情况,出台了《淮滨县轻度慢性病医疗救助办法》,确保患者医疗费用报销达85%;针对大病贫困患者,筹资500万元建立了大病医疗救助基金池,使其能够住得上院,看得起病。

“拎包入住,一分钱也没掏,而且小区水、电、路、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感谢党和政府让俺搬出‘穷窝’,住进‘洋楼’。”提起异地搬迁,搬迁户李安生笑得合不拢嘴。贫困户李安生的境况,仅仅是488户2268名搬迁户的缩影。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发展。该县针对住房问题这一“碉堡”,同时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制定《关于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完成省下达的336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基础上,聘请专业机构排查鉴定疑似危房11037户,自筹资金1.5亿元,在全市率先按照750元/㎡的标准对农村危房改造进行补助,基本实现了危房改造全覆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唯有牢牢掌握住教育这一命脉,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稳操胜券。该县积极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目前已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各教育阶段资助金9215人次607.6万元,免除“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家庭、农村特困救助对象、残疾”四类普通高中学生春季学费、住宿费2574人次293万元。同时,去年全县还积极完成了19所学校‘全面改薄’任务和13所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力争全县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标准化办学标准。

乡村蝶变展新颜

山青水绿、路通网连,平整的马路四通八达,沿街的墙壁粉刷一新,门前的坑塘一汪碧水,屋旁的花草红绿相间,贫困户的小院旧貌换新颜,扶贫车间工人们正赶制订单……

昔日破落地,今朝展新颜。脱贫攻坚绘出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乡村画卷。

“路修通了,俺没事就骑着摩托车去县城转转,找老伙计们打打牌。”新里镇杨集村贫困户黄敏说。“村里文化广场起来后,俺和老姐妹们也能像城里老太太一样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哩!”马集镇李圩村贫困户孙奂兰说。

该县针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不等不靠,整合涉农资金项目,结合村情实际,采取整村推进方式,实施精准到村“1+7”贫困村退出举措,“1”坚守贫困发生率低于2%以下这道脱贫红线;实施“7”大工程,改建通村公路126公里、县乡公路2.5公里、桥梁408延米、大中修42公里、安防工程58公里,确保61个行政村道路全部畅通,通车率、通达率全部达到100%;解决了8.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建成97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7436户贫困户更换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设备;开展精准扶贫危房改造工程,投资1266万元完成危房改造831户;实施“1+1惠民”工程,投资1200万元实现了全县289个行政村全部通宽带;对430名乡村医生进行了集中培训,97个贫困村都有了标准化卫生室;筹资1.2亿元实施贫困村“村村通动力电”工程,实现97个贫困村全覆盖。

美丽乡村靠建,更靠管。该县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要求,以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投资2400万元,公开招标2家农村垃圾清运公司,按照人口2‰标准配备保洁员,实现农村垃圾市场化运作。按照人均10元的标准拨付人居环境整治专项经费,开发保洁员公益岗位2740个,实现村组垃圾清运全覆盖。在全县行政村开展“五堆一园”清理示范户评选活动,集中清理小粪堆、小沙堆、小砖堆、小柴堆、废弃物品堆、杂乱小菜园等,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和个人容貌。

风雨无阻,高歌行进。如今的淮滨,建设生机勃勃、发展蒸蒸日上,风景美仑美奂。昔日的“洪水走廊”正蝶变为“豫南明珠”“淮上江南”,建县66年来淮滨创造了奇迹。

脱贫攻坚在淮滨,精彩淮滨在路上。淮滨正吹着号角迎风起航,博浪跃进,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淮滨模式”,书写“淮滨故事”,为建设“滨淮福地 临港强县”,造福信阳、添彩中原奋力谱写新的篇章。

产业集聚打造临港强县

刘宏冰 韩浩 吴锋 文/图

淮滨县产业集聚区一角

弱麦强县 食品惠民

麦德隆公司生产线

服装车间制衣忙

现代化纺织车间

富贵食品

弱麦面粉加工

五谷春酒

从信阳到淮滨,一下高速便能看到“滨淮福地临港强县”的巨幅标语,许多人或许不以为然。但到淮滨产业集聚区之后,你就会发现,“临港强县”四个字真不是吹的。

近年来,淮滨县以“一城一区三基地”为战略定位,抢抓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大好机遇,紧盯主导抓集聚,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开创淮滨工业发展新局面。今年上半年,淮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6项指标增速位居信阳全市第一位。产业集聚区新增“四上”企业、亿元以上项目、工业投资项目和规模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化纤纺织产业更是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嬗变,呈现出企业产品供不应求、标准厂房供不应求的生动局面。美丽的淮河滩上正在描绘一幅打造中西部最大化纤纺织生产基地的宏伟蓝图。

持之以恒强规模

2015年9月,苏州市吴江区开了十年纺织厂的固始县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俞显传,突然把厂搬到了淮滨。

这源于淮滨县当年8月在当地成功组织的一次招商行动。

“那次吴江有20家纺织企业应邀到淮滨考察,当场签约的包括我们在内只有两家。”俞显传回忆说,“他们说到做到,全部兑现了承诺。这是让我当初下定决心回来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

9月建厂,12月投产,2016年、2017年俞显传就实现净利润翻番。他的成功投资经历,很快在吴江纺织界传开。与他家一河之隔的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的表兄弟尤如仁跟着也在淮滨建起了绿锦纺织厂,生意现在做得比他还大。在他们的现身说法带动下,仅吴江就有十多家纺织企业搬到了淮滨。

淮滨建县晚、灾害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曾一度滞后,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靠工业来支撑,靠产业来推动。

淮滨县多年坚持实施招商“一把手工程”,强调精锐招商、精准招商、精细招商,抢抓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产业转移提速机遇,定向派驻招商团队,驻点收集招商线索,提前介入对接服务,坚持以亩产效益论英雄,与客商细算投入账、成本账、收益账、综合账,在算账中比较效益,在对比中寻求合作,紧盯关键人,捧出一颗心,招一个,成一个,引一批,带一片。仅2017年以来,就赴外组织招商60余次,签约项目110多个,合同金额60亿元,已落地项目54个。

企业来了,还得抓集聚,持续壮大规模。围绕培育龙头企业,淮滨县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浙商、刚辉、川大等纺织龙头企业通过扩建项目,新上设备,大幅提升生产能力。同时采取入股增资、政府返租厂房、企业联建联运等模式,着力破解厂房供不应求的问题,先后在启动纺织孵化园二期、嘉兴纺织产业园、苏州纺织产业园、淮绣园、浙商纺织工业园、智能家电产业园等“六园”建设的基础上,又盘活企业闲置土地,撬动社会资本,上马了纺织科技双创园项目,着力在“纵向拉长,横向配套”上下功夫,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在淮滨基本形成了由化纤纺织—服装生产—智能制造的产业链条,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主动融入到产业链条上,促进了产业链优势互补、发展互动。

截至目前,县产业集聚区已入驻化纤纺织企业79家,年产坯布9亿米,年产值达50亿元,还有9个“园中园”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建成后,每个园可容纳企业20多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淮滨县纺织工业日积月累,风生水起。2016年,他们围绕新提出的“一城一区三基地”的奋斗目标,当年就新引进纺织企业25家,新增织机4000台套,到年底实现建成河南最大的化纤纺织基地的目标;2017年,又新引进纺织企业43家,新增织机5000台套,成功实现中原地区最大的化纤纺织基地目标。

今年,他们提出了努力打造中西部最大的化纤纺织生产基地的目标,截至目前,已经新签约企业53家,一旦全部落地,实现这个目标指日可待。

转型升级强竞争

站在淮滨县君子林双智能服装工厂3D人体扫描仪前,全身几百项测量数据仅用3秒就实时上传至后台,电脑随即自动生成各项剪裁数据,传输给生产车间依样定制。

他们通过“双智能”改造生产出的具备轨迹控制,防走失、防溺水等功能的智能服饰让人“艳羡”不已。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0%,产品通过郑欧班列全部直销东欧,出口创汇。这是淮滨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可喜成果。

淮滨化纤纺织产业形成规模后,他们又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努力在企业质量、配套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实现新的提升。

他们以打好“四张牌”为根本遵循,持续推进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升级改造,不断提升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引导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生产高端产品,提升高端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推动纺织产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如今,浙商、刚辉、川大等纺织龙头企业今年已新增全新设备800台(套),全部投产达产。多家纺织企业已由生产雪纺、涤塔夫等低端产品,成功向生产时装面料、仿真丝等高端产品转型,利润同比增长0.5元/米,企业盈利水平和竞争力有效提升。

他们还支持和引导企业先后建成了省弱筋小麦研发中心、省化纺雨布研发中心、河南省白酒检测中心,不断向科技要效益要生产力,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轻纺产业基本形成由化纤纺织—服装生产—智能服装的完整产业链条。

借助淮滨“弱筋小麦”品牌优势,食品产业也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初步形成了从种植—初级加工—烘焙食品、休闲食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主食产业化转变。麦得隆食品依托昌佳农业,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打造良种繁育基地,实行订单农业,保障了弱筋小麦品质的统一;与信良粉业合作,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化数控操作系统,日加工优质面粉650吨,开发的蛋糕粉、面包粉、曲奇粉、馒头粉已在线上线下大量销售,研发的三明治、瑞士卷在成都全国糖酒会上获得经销商一致好评。

优化环境强服务

2017年7月的一天深夜,正在紧张生产中的刚达纺织厂厂区变压器突然着火,心急如焚的俞显传第一时间给县产业集聚区常务副主任徐懋打通了电话。

深夜接到电话后的徐懋二话没说,一边紧急联系县供电公司主要负责人当即派出抢修队、调运变压器,一边驾车迅速赶到现场,与抢修工人们一起熬了一个通宵,一直等到天明厂里顺利合闸通电,又急忙赶去解决另一个纺织企业出现的供水难题。

“至今想起这事我都感动得想流泪。”俞显传告诉记者。

为了让所有落地企业享受到“保姆式”服务,淮滨县建立了服务“直通车”,实现产业集聚区县委书记、县长直管,副书记分管,产业集聚区一名同志负总责,减少分管层级,优化工作流程,及时解决问题,真正让企业享有最快的服务、最好的待遇、最优的保障。

优质的服务是最好的招商招牌。在淮滨产业集聚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下,2017年9月,浙江省嘉兴市商人杨芳荣自己一个人找了过来,在完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月峰纺织厂,当年赢利上百万元。闻听他的情况后,又有十余家嘉兴纺织企业接踵而至。

与他们一样被吸引的,还有漯河市企业家韩会常。他来淮滨投资开办的国天香食品投产不到3个月,生产的“辣里乡亲”辣条、豆制品等休闲食品已经畅销河南、河北、山东等几十个地市。

为了吸引和留住企业,淮滨县广泛推行“五心”服务,极力做到情感上暖心、行动上贴心、措施上用心、机制上顺心、关系上无私心,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他们严格落实全程代办、工商注册、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等项目有关手续,按要求一天内完成。河南桂田制衣从接触洽谈到投产运营仅用了30天时间,彰显了“淮滨速度”。县里设立了发展基金,建立融资平台,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2017年为产业集聚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5500万元;每月组织县内外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1次,今年前三个月,全县9家金融机构就为65家企业贷款4.44亿元。

县里还专门出台优惠政策,为在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务工的人员在子女就学、住房、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和引导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就业,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千方百计解决企业用工招聘难题,帮助和引导苏美达、君子林、百亚等企业建设扶贫车间57个,共吸纳贫困群众就业4592人。

他们始终坚持建设服务与生产服务并重、项目配套与生活配套并重,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区规划建设设施互通、资源共享、精准对接。修建道路68.7公里,形成了“七横六纵”交通网络,产业集聚区建成区全部实现了“六通一平”,建成桂花、和顺、立城三大综合服务区,公租房、学校、医院、商场、超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一应俱全,确保在园区生产生活无忧。

提质促蝶变 城乡换新颜

韩浩 赵丽华 李鹏 文/图

碧水蓝天 淮上明珠

西湖风光

游园建设利百姓

以绿“荫”城做文章

大道通衢向未来

内陆船舶制造维修基地

40年风雨兼程,40年沧桑巨变。

从建县66周年洪涝侵袭58次的“水患大县”“经济弱县”,到现在的园林绿化错落有致、景观大道宽阔豪迈的“百里画廊,梦里水乡。”

从改革开放初期,淮滨县年生产总值5463万元,财政总收入1475万元到2017年年生产总值则达到168.3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90元。

从起初的“一条街,土坯房,一只喇叭向全城,一支香烟转一圈“变成了现代化”水景生态园林文化名城。”

淮滨,这颗淮上明珠,正在冉冉升起。

规划领航

描绘城市蓝图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要求,也是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第一要求。如果把城镇化比作一列奔驰的火车,规划是轨道,描绘的是城市的“成长坐标”,勾勒的是城市的“发展蓝图”。

淮滨县按照“全域规划、多规合一、优化布局、生态优先、彰显文化”编制理念,坚持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突出水景生态园林城市特色,完成了《淮滨县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修编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

同时,淮滨县安排4000多万元,用于城市设计规划编制完善,编制完成了34项专项规划,涉及西城大道、楚相大道绿化景观、淮河生态廊道和“水景生态园林城市”全域旅游景观规划等。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县产业集聚区、新城西区、中心城区、老城区等,完成“走读淮河”周边区域环境整治规划设计、淮滨县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设计、淮滨县重点地段城市项目规划设计、城市小游园、小广场和县城区综合性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工作。

淮滨县在规划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生态宜居、特色彰显四项原则,回应百姓期待,从百姓切身利益出发,重点围绕老城区提质增效、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住房品质提升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民生工程,

融合“港产城”

培育主导产业

9月26日,淮滨县产业集聚区的华顺工艺品有限公司内,一辆货车正在将吊篮装车,厂房内有人在焊接、有人在喷色、有人在藤编……一副忙碌的生产景象。

“我一个人带着上高二的女儿,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打工挣钱,生活负担较重。“家住王家岗乡吴岗村的唐开林告诉记者, “厂里给分配的都是查片、点位、贴片的活,活不重,工资最低保障每月2800元。”

唐开林是淮滨县坚持以业“兴”城受益者中的一个代表。作为全省第一批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县,淮滨以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临港经济区、造船园区为载体,构建“一港六区一廊道”发展格局,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挺起城市发展的脊梁。

据悉,淮滨县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入驻化纤纺织企业79家,年产坯布9亿米,年产值达50亿元,居河南省第1位;拥有服装企业38家,年加工服装2000万件;拥有食品加工企业22家,年加工食品超过20万吨。该县产业集聚区全省综合排名是全市唯一跨入全省前100名的集聚区,也是全市首批晋升一星级的产业集聚区,荣获河南省5A级“最具投资价值营商环境集聚区”。

“听说淮滨管理到位,设施齐全,做工各方面比较仔细,我订了一艘50米长、9.8米宽、3.8米深的船。”固始籍造船客户万明江在江淮造船厂给出了订单。

近年来,淮滨县立足河南省最大内陆港口这一独特优势,借助“一带一路”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积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着力打造 “北有郑州航空港、南有信阳淮滨港”的对外开放格局。2018年又重点启动“一港三区一廊道”建设项目,即建设公铁水一体化淮滨物流港和造船园区、教育体育园区、淮河文化园区,以及淮河生态廊道。

除此之外,淮滨县着力建设商务中心区,培育发展集商贸、餐饮、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复合业态。商务中心区两纵三横路网已形成, 6条道路建设以及佰德城乡信息产业园、西亚和美商业综合体、消防二中队等项目正在实施中。

精工细作

完善基础设施

初秋的天气,空气湿润,气候凉爽。驾车从新城西区出发,顺着楚相大道、淮河大道走一圈,沿途,高大的法桐树、葱绿的女贞树、耀眼的合欢树呈现出勃勃生机。灰瓦、白墙风格的徽派建筑点缀其中。

过去,淮滨县城放眼望去,尽是一座座低矮的平房,道路也仅有的是几条狭窄的街巷,晴天刮风漫天灰尘,雨天道路泥泞,连个公园都没有,被人们戏称为“一条马路半条街。”短短时间,变化之大,当地政府做了什么?一件件实事印证着淮滨县城市建设的硕果。

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完成乌龙大道、淮河大道、民政路、文化路、龙泉路5条主干道32个公交车港湾式候车设施和城市公共停车场项目;淮息、淮固和即将开工的淮阜3条高速公路连接大广、沪陕、济广、阜新4条高速大动脉,京九铁路穿境而过,距阜阳、合肥、武汉机场均在200公里以内。

推进城市设施修补。按照“街面整洁、立面清爽、地下通畅、空气清新”的原则,做好老城区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的联动整治工作,大力推进环境净化、绿化亮化、立面整治、雨污水管网及强弱电规范管理等重点工作,高标准提升提质一批老旧街区和背街小巷。

深化城市生态修复。已完成淮滨县第二污水处理厂、“七条路”控制带绿化、西城大道南侧长1300米的主排水管网整修,修复疏浚淮河大道、乌龙大道排水管3公里,改建雨水口80个,清理下游河道垃圾5公里。畅淮园、锦复园海绵城市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年底前全部完工。

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投资400万元用于新建、改造公厕10座,其中新建公厕6座,改建公厕4座。

保障供水供气安全,强化民生服务效能。投资3620万元,实施淮滨县第一供水厂升级改造。完成公园、车站、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周边10个饮水点设置。正在建设供水水质检测中心、10.4公里的供水管网和20公里的燃气管道。

“断头路”的打通、绿地公园随处可见、公共交通出门就有、背街小巷干净卫生,这些细节是城镇化的体现,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

改善公共服务

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绿草如茵的体育场、干净整洁的食堂……这些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如今在淮滨变成了现实。

“将城市教育、医疗和文化建设作为提质重要内容,实现城市共建共享。”淮滨领导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近几年,努力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实施教育体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5个。目前,淮滨一中分校1、2、3号楼竣工投用,实现秋季招生。城区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淮滨三小4栋教学楼主体工程均已完工。滨河水上综合运动园区、淮滨县滨湖学校已启动建设。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实施全县医疗设施项目6个。县人民医院心血管专科、疾控中心实验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项目已完工。西湖医院医养结合扩建、明仁堂医院迁建、县第三人民医院综合服务楼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加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公众身心发展需求。实施文化设施建设项目5个。淮河博物馆提升工程、中型文化馆、中型图书馆、城区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

碧水蓝天

建设生态宜居环境

“ 差点不敢认了,没想到这以前是荒地,现在变成了淮河公园。道路越来越宽,也越来越美了”。老王是淮滨人,早些年做生意举家迁至广州。几年没回淮滨,刚下车就被淮滨的美景吸引住了。“亲戚带着我到处转,碧水蓝天,家乡的空气就是新鲜。”

游子惊叹家乡变化大,游客赞叹淮滨美。美好的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完美融合,这需要决策者的睿智。

淮滨县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节水型城市、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为载体,将百城建设与五城同创结合起来,同谋划共推进。

做好以绿“荫”城文章,在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彰显淮滨水景生态园林城市特色。积极推进七条路绿化,总投资近4600万元,总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大力开展“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完善景区设施,提升景区服务,优化景区环境,改变县城面貌。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着力破解节能减排与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难题。

精细化管理

提升治理能力

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

一些城市规划建设得好,外表光鲜亮丽,“硬件”设施不错,但如果城市服务管理这个“软件”版本低,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就会大打折扣。

淮滨县成立城市管理局,面积416平方米的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围绕“一区、二站、五街”,开展交通秩序治“乱”、市容卫生治“脏”、生态环境治“污”、公共服务治“差”的“四治行动”。开展“五车”整治、占道经营整治、店外经营整治、交通秩序整治、综合整治、“特色风貌”整治,通过整治达到环境整洁、秩序良好,交通规范、道路通畅的目标。

成绩好不好,数据很重要。今年以来共拆除各类“三违”148宗,拆除面积 24000平方米,乡镇拆违153宗,恢复耕地418.7亩,有效保证违法建筑“清零”效果。

作为一个城市的“脸面”,市容市貌代表城市的管理水平,结合《淮滨县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新16条标准》,淮滨县深入开展城市清洁行动,新购置垃圾清运车12辆、抑尘车2辆,道路清扫车13辆、洒水车4辆、新增垃圾中转站2座。主干道路机扫率达100%。

“生态文明迈小康,平原绿化易新装。”淮滨县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县城、中国生态魅力县、中国绿色生态模范县、中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名县、河南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荣誉称号。城市美了,品位高了,赢得了满城百姓的喝彩。

“一汪清水荡碧波,绿草如茵牛羊肥,鹭鸟嬉戏凌空舞,淮河风情更醉人。”淮滨,这座美丽的生态园林城市正在迈开矫健的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跨越。 

2018年12月11日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