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淮滨“区中园”模式,应成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标配

文/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 杨建国

        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一轮窗口期来了。2020年,将是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攻坚”年。

笔者曾将2018年总结为:高质量发展元年。当时,广东、江浙率先入局,山东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山东方案”刷屏,河南早早入场,之后高质量发展”这个理念,经历了少数、局部“尝鲜”后,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地方共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紧迫性,以及当时高质量窗口期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各地也纷纷推出相应的解法和方案,划出新一阶段的发展分水岭。

如今两年过去,以省为单位的高质量发展探索,不断深化。各地涌现出了不少经验,高质量发展理念也逐渐下沉,更广泛、更基础,也更有潜力的县域,开始成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而进入2020年,河南一系列重大动作,都指向了县域这个关键。正如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所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短板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

在过去十年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上,在过去几年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基础上,在过去两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笔者将2020年,称为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攻坚”年。

如何把握新一轮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窗口期,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攻坚”呢?

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调研时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为根本遵循,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发挥优势、找准定位,高标准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错位发展、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王国生为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攻坚”指出了四个重点:强化产业支撑、突出特色优势、坚持开放带动,以及加快城乡融合。

而作为过去十年县域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推进产业提质升级的主载体、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和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高质量“二次创业”,成为了事关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攻坚”成效的主阵地。

笔者认为,“区中园”应该成为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高质量“二次创业”的抓手。

为什么这么说?

从全国来看,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面改革工业用地供应制度,通过产业用地提质增效为抓手,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和必经之路。

这方面,浙江探索实践多年的“亩产论英雄” 改革已经形成了一套思虑成熟的系统性方案,江苏苏州最近推出的产业标准地改革则是最新经验。

可以说,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是地方经济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改革过程中涉及发展方式、生产方式、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是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最务实最管用最有效的抓手,也是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最重要的招法。

河南省长尹弘多次在调研时强调,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腾出更多发展空间”,“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以及“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加快优质资源要素集聚”等。

而产业集聚区正是是促进河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主战场、主平台。

通过“区中园”模式,加大腾笼换鸟、清退存量低端产能的力度,将产业集聚区内闲置、低效用地有效盘活起来,为引进、培育优质产业及项目留足发展空间,从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就成了必然选择。

其次,从疫情发展以来的产业园发展趋势来看,疫情中,还是暴露出了产业链式发展中的不少问题: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受到影响,会波及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

而作为应对,专业、专向,尽量涵盖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专业产业园、以及产业集聚区就成为了更好地选择。全产业链的可控度、安全度,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集中反应,均为加速推进产业集聚提供了新的佐证。

“区中园”模式,河南做得最好的县域在哪?又有哪些经验呢?这方面笔者推荐河南省淮滨县。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增强产业、载体和要素的支撑能力,淮滨县积极探索、实践以“整体开发、集群引进、区中园建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运营新模式,加快建设和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中园,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布局优化,要素供给集聚,产业升级加速,成为了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截止目前,淮滨县规划建设了30个“区中园”,涵盖高端产业园、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园、专业孵化园、返乡创业园、中小微企业园等多种类型,通过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培育一个龙头,聚集一批企业,形成产业链条,企业之间互相配套,抱团发力,促成产业集群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集聚优势和辐射效应正在显现。

具体建设过程中,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区中园”模式,呈现出了以下几大优势:

第一,突出特色品牌,提升招商针对性。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区中园”建设过程中,强调地区特色和产业特色,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与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外招商。这从区中园的名字能看出来,一方面,是地区特色,嘉兴、浙商、苏州、闽商等;另一方面,是产业特色。丝绸、淮绣、智能服装、针织服饰等。

通过强调特色品牌,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促进一定地区的优势产业及相关产业在“区中园”内集聚,实现企业集群式发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升土地产出水平。

2019年,淮滨新签省外资金项目46个,落地项目36个,全市排名第一;今年,将完成新增落地项目90个以上,其中纺织服装项目80个以上。

第二,创新建设模式、机制,加速建设步伐。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区中园”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模式,采取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厂房、政府采取返租的方式,深度推进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快了园区建设步伐,提升了园区载体功能。

第三,做全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淮滨县产业集聚区通过“区中园”建设,一方面,加速推动了产业纵向拉长、横向配套思路落地,促进持续补链、延链、强链,打造形成纺纱、织布、染整、市场、深加工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形成了百亿级产业集群。

第四,用地提质增效,提升亩均产出水平。淮滨县产业集聚区通过“区中园”建设,践行以亩产效益论英雄的理念,变招商为选商,优先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引领作用强的企业,把企业转移的过程,变为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的过程,为有效地拓展产业用地,加强产业空间管控和集约化利用,做出了重要探索。

第五,完善产业配套,打造产业闭合圈。淮滨县产业集聚区,通过纺织产业配套园区、染整中心、智能服装小镇等“区中园”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配套,持续优化产业链条,打造集生产加工、科技研发、市场贸易、物流配送为一体的产业闭合圈。

以淮滨县嘉兴纺织产业园为例,该项目用地256亩,总投资5.3亿元,新建标准厂房9万平方米,计划新上喷水织机2300台(套),已建成厂房7栋,入驻企业7家。项目全部投产达产后,可年产坯布2.5亿米,年产值可达10亿元,可年创利税8000万元,解决就业500人。

作为该县“区中园”代表,嘉兴纺织产业园最大的特点是:嘉兴特色。该项目全部承接嘉兴地区的纺织企业,在规划上融入了嘉兴元素,在建设上体现了嘉兴特色,在文化、氛围上营造归属感。

为承接苏州籍、嘉兴籍企业集中入驻,根据当地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淮滨规划建设了嘉兴产业园、苏州产业园,让“客乡”如“家乡”,给客商宾至如归的极佳工作生活环境。在园内商务休闲区复刻、还原了微型“南湖”,并仿造了红船,引进嘉兴企业的同时,也引进嘉兴南湖红船红色文化,既让客商有归属感,又用红色文化激励淮滨发展。

疫情之下,淮滨“区中园”带来的成效也非常显著。信阳已公布的第一季度13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淮滨县有11项位居全市前列,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税收收入5项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值税2项第二,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4项第三。

可以说,淮滨经验充分说明了,“区中园”模式有利于节约集约,有利于功能集合构建,有利于项目集中布局,有利于集群引进,有利于企业抱团发展,有利于产业配套生产。

对于河南县域高质量发展“提质攻坚”来说,“区中园”模式应该成为学习、借鉴、推广的重要经验。



2020年4月28日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