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美丽乡村——朱湾
作者 任国栋
朱湾村这颗被大自然遗落在淮河南岸的明珠,时代的潮流终于冲刷走沉淀在上面的泥沙,使它熠熠生辉,发出耀眼的光芒。
跨过淮河大桥 , 顺着二砖厂往东拐就是通往淮河南岸大堤朱湾起始段路线 。走下大堤南坡就踏上朱湾村的土地。淮河大堤高大坚固,西起店孜东北角岗嘴,东顺淮河走势延伸,整个大堤像一只伸展开来的手臂把朱湾村紧紧地护在怀里。
说到朱湾就不能不提任中寨。说起任中寨就不能不说它的传奇故事。传说李自成三袭河南九袭光州唯一没有攻下来的寨子就是——任中寨。
明朝末年,战乱横生,土匪四起。为了保家护院佑一方平安,当时的朱湾村有三寨连营之说。三寨中除了任中寨,还有熊寨和侯寨。任中寨因其围沟宽深,寨墙高耸,寨门坚固为三寨之首。连营约定,只要有一个寨子遭匪乱袭扰,一燃烽火,其他两个寨子必然派庄丁外应解围。由于有了这个联防机制,沿边土匪都不敢对朱湾轻易侵犯,因而确保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话说李自成三袭河南九袭光州的时候,李自成手下有一部将被官兵杀的大败,率领三百多残兵从蓼滩渡淮河逃窜到朱湾。这时正值深秋,眼看要不多久大雪就要飘飞,他们必须筹集粮草布匹充实军饷准备过冬,然后重整旗鼓,再辟战场。于是他们将兵分成三路把任中寨,熊寨,侯寨团团围住。
单说任中寨这铺兵把任中寨围的水泄不通,只见任中寨寨墙危筑,寨门紧闭,吊桥高悬。寨墙外十米多宽的打谷场像一道白练环绕寨子一周。打谷场的外沿种植着一道二米宽的荆棘篱笆墙,那荆棘上生出来的尖刺像一个个狼牙斜横交织密不透风,让人望而生畏。篱笆墙外是三十米宽八米深的围沟,时不时有鱼儿跳出水面吞噬飞虫。部将让兵士在淮河里劫持了四只渡船。每只渡船乘二十二名士兵,带上大刀阔斧,长矛利箭准备杀进寨子。四条船从东西南北四面向寨子发起进攻。围沟平静的水面泛起波澜。船划到围沟对面还是无法靠近寨子,荆棘篱笆墙把他们挡在寨子的外围。有箭从寨墙垛口里射出来,落在船上,有兵士被射中,又有士兵被射中,一个被射中的兵士跌进沟里,鲜血染红了水面。篱笆墙终于砍开几道缺口,士兵们架云梯想爬上寨墙。可是刚一踏上打谷场,就像下饺子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没来得及喊叫一声。划船的士兵见状,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划船退回沟边。一点人数八十八名士兵死伤过半。部将命令士兵暂不轻举妄动,待来日求得良策再作定夺。部将一夜没有睡着,他在思考打开任中寨的办法。鸡叫四遍了,他听见寨子里杀猪嗯嗯叫的声音,天麻麻亮,他又看见有个身高丈许膀大腰圆的人,用一根茶杯粗细的梁檩挑着两只水缸般的木桶从围墙的侧门出来到井亭里担井水。论力气,这人少说也有千斤之力。一连三天,天天如此。这让这位部将倒吸了一口凉气。寨里人每天能吃一头猪,可见寨子里囤兵不少,挑水之人就有如此神力。可见寨子里面高人之多。他想这下又碰到丁子了,再继续打下去一定会吃大亏,怯战心理由然而生。第四天早上,太阳升起一树杪高了,侯寨和熊寨传来被攻破的消息。两支人马都向任中寨聚拢来。部将骑着一匹枣红马绕着寨子外围巡营,看能不能寻到寨子的破绽。突然一支冷箭射过来,正中部将左眼,部将应声滚落马下。这时官兵渡过淮河传来阵阵喊杀声,部将忍着巨痛拔掉箭头,爬上马背带着队伍向西南逃窜。任中寨泰然处之,劫后逢生。
任中寨之所以没被乱军攻破,是因为任中寨出了能人。原来任中寨寨主是武举出身,十八般武艺无不精通,他不但武功高强,而且深谙排兵布阵之法。由于喜欢田园生活,一直没有出仕为官。当时时局动荡,为保一方平安,三寨连营就是他提出的方案。其中任中寨在他的亲自指挥下修筑而成,其设计尤为精妙,特别是“陷壕”更是独具匠心。寨墙修筑完工之后,他又在寨墙外修建了沟壕。沟、壕各宽三十米,沟壕之间留下四米的隔离埂,这就形成了外沟内壕的格局。外沟储满水,隔离埂种荆棘篱笆。内壕沟里水位低于外沟,水面上堆上一米厚麦糠,麦糠上面再铺一层十五公分的细沙土。乍一看是平平坦坦地面似打谷场,但只要有人踏上就会深陷其中,活活地闷死在水肚里。水面即刻又复原如初,不留半点痕迹。魔幻般的“陷壕”让敌人莫明其妙百思不得其解。据说当初为修陷壕,寨主收夏租时,对佃户们说,地租不要小麦要麦糠,三斤麦糠可顶一斤小麦。一时间十里八乡的麦糠都集中到任中寨,堆积如山,后来又一抬篮一抬篮倒到水里,当初人们还以为寨主要用麦糠沤粪呢。
善兵者攻于心,至于挑水杀猪也都是虚张声势,画虎作戏。挑水者脚踩高跷,肩挑无底木桶。每天杀一头猪也是攻心计策。猪并没有真杀,只是让人逮住猪尾巴和猪耳朵让它发出一阵嚎叫给外人听罢了。
任中寨的故事代代相传,传颂着朱湾人的骄傲和自豪。
穿行在任中寨中间是一条张凃公路。沿着这条公路向西南张庄瓦门方向大约走一千五百米就来到朱湾村的另外一个村民组吴庄。吴庄建在岗嘴上,岗坎下面有一条玉带般的小河,这条河源头在孙寨张营的淮河口,流经朱湾期思谷堆又注入淮河。这条河顺着源头往下走,左岸是湾,右岸是岗。中间的水明亮平静它像是分开岗湾之间的一条分界线,又像是一道连接岗湾之间的收缩缝。这条河里水草丰盛,鱼虾繁多。几乎囊括了淮河水系的鱼类和植被。春夏时节,小河里长满各种各样水草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挤满一河连着岸滩。是周边人养牛养猪的天然料场。游草,水杂草,葫芦葶,蒲草,芦苇,野菱角,莲藕,鸡头籽,生活在这里的人永远无法忘记这条小河,是因为它有色有香,有花有果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所有的人都有权力来这里享用。生活在这里的鱼虾随时都有可能从水里草丛中游出来。明虾,螃蟹,甲鱼,鲶鱼,鲫鱼,鲤鱼,乌鱼,鲢鱼,草鱼。泥鳅,鳝鱼。家里来了客人没有菜招待一点也不用犯愁。带着两只手,到小河树根洞子里摸几把,一个鲜鱼汤就能端上餐桌。
这条河有人说叫汉河,也有人说是包拯到期思放粮时挖的叫运粮河。这些说法都很美好,但却无从考证。如果真是汉代开凿,它大约有两千二百年历史。如果是包拯为沿淮河去期思放粮而开凿,从宋朝朝算起也千年历史。总之,汉河也罢,运粮河也罢,这条人工开凿的河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目中,重来也没有了干涸。它在灌溉,分洪,运输,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滋润了朱湾的土地,养育了朱湾的人民。
朱湾侯寨民居,是典型的现代化新民居。是朱湾村的亮点,也是朱湾村的看点。村牌迎立村口,“朱湾侯寨”四个大字醒目端庄。村牌座东面西,像一名彬彬有礼的礼仪师,正站在路边恭敬的迎候着您的到来。一幢幢别墅型楼房建在侯寨的故址上,环水而为,整齐美观,清新可人。正是:碧水清涟环宅绕,高楼窗明仰白云。传说侯寨这个地方,早年曾是一个侯爷的故居,因而得名,昔日侯爷家的下马牌坊,上马石依然有迹可循。不难想象侯爷当年是何其威风。
朱湾村的昨天是辉煌的,朱湾村的今天是灿烂的。该村有七个自然村,二千六百多人口,三千来亩土地。人多地少一直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面对现实县乡村三级政府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扬长避短,制定科学发展的方案。朱湾村这片土地是淮河冲积的淤泥形成的平原,土地松软肥沃,壤土质地细腻保湿性能特别好。耕种容易,灌溉方便特别适合种植瓜果蔬菜。根据这些特点和优势,村里制定了“以粮为纲,突出特色”的八字方针
为把朱湾村打造成美丽乡村样板,县乡村三级政府绘就蓝图,县公路局擂鼓助战。朱湾村搭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现在这片土地,阡陌纵横,田地井然。沟渠配套,水流清缓。园林苍翠,花枝招展。莺歌燕舞,屋舍俨然。草莓采摘园,水密桃采摘园,桑椹采摘园,西瓜采摘园,葡萄采摘园,生态蔬菜采摘种植园,五谷丰登农家菜饭店,垂钓园,民居体验馆,文化广场都已初步形成规模。现在朱湾村已经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而是面向未来的美丽乡村。它集休闲,娱乐,观光,住宿,餐饮,采摘,种植体验为一体。朱湾,这个美丽乡村正等待您的光临。
朱湾村的美是人文的。从任中寨的传奇到运粮河的故事,无不彰显其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朱湾村的美是自然的。从路旁的野花到村头的枣树都是由性而生,自成风景,毫无人为雕琢的痕迹;朱湾村的美丽是生态的。从水果采摘到蔬菜粮食种植,都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所以在这里你只能吃没有污染的食蔬;朱湾村的美丽是发展的。它以粮为纲,突出特色。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在发展的理念驱动下,朱湾村的未来必将越来越富足,越来越美好
传奇的地方,美好的生活情趣,美丽的田园景观,怎么能不令我们神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