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不主张彻底戒酒?
来源:酒客帮
为什么中医不主张彻底戒酒?我们去药店买药会发现,很多药品注意事项上标明“忌酒”,意为“杜绝饮酒”。但是其实在中医里,很多时候是不主张彻底戒酒的,当然也不能过度饮酒。中医开药方讲究“适度”、“中庸”,同样的,酒作为最原始的药物,一定要适度适量。
今天我们结合“医源于酒”这四个字来探讨中医与酒的“不解之缘”。
酒,自诞生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饭桌上烘托气氛的高手。中国人亲友聚会,讲究“无酒不成席”。我国作为酒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在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关于饮酒的记载,酒文化早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温暖肠胃,祛散风寒,振奋阳气,消除疲劳等作用。适量饮酒,对身体有益。少量饮酒可提高食欲,促进消化,舒筋活血,延年益寿。用酒炮制某些中药,不仅促进其有效成分的提取,也有助于胃肠对药物的吸收,通过血液迅速把中药成分运送至全身,便药理作用更加有效地发挥。
医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在众多的药物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药,可以提高其它药物的效果。酒的发散性可以帮助药力外达于表,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其次,酒是一种溶媒,许多用其他加工方法难以将其有效成分析出的药物,大多可借助于酒的这一特性而提取出来,并能充分发挥其防治疾病,廷年益寿的药效,这就是药酒历经数十年而不减其魅力的缘由所在。此外,酒精还有防腐作用,能保存数年而不变质。
酒的保健功能自古以来就在民间应用,具有通血冰、散湿气、行药势、杀百冲、肠胃、御风寒、止腰膝痛等作用:现代认为酒能预防和减少动脉硬化及冠病发病率、抗氧化、辅助抗癌的作用。另外,干葫萄酒含有白藜芦醇、葫萄糖畔等多酚类物质,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
酒与医素有不解之缘。大家看繁体的“醫”字,下面是个“酉”字,就象酒坛之形。《中华小字典》“酉,酒本字”,即酉就是酒。《说文》:“醫,治病工也……酒所以治病也。”上古的巫医们在治病时就已发现酒对药物起效的助推作用,认识到了“医源于酒”。
中医对酒的认识源远流长。中医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将酒称作“醪醴”,列“汤液醪醴论”,专门论述酒的作用和制作材料。其中“醪”是浊酒;“醴”是甜酒。醪醴的制作也比较讲究,必须以稻米为原料,以稻草为燃料,因为“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水稻春种秋收,得天地之气最为醇厚的缘故。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尔……邪气时至,服之万全”。指出酒就像家庭中备用的药品一样,在有病邪侵袭时方可服用。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酒性及功用作了详细的论述:“苦、甘、辛、大热、有毒”。能“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
《名医另录》言“酒杀百邪恶毒气。”故又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
可以说,酒是中医最早应用的药物之一。
,借酒之力,既可治疗又可预防疾病,由此发展出我国独特的一个重要剂型——药酒。
最早的药酒命名,现见于《黄帝内经》。全书共记载13首药方,其中有用鸡矢和米酒制成的“鸡矢醴”,和用左角发和美酒制成的“左角发酒”。
《内经》中还有大量关于药酒的论述,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素问・血气形态篇》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醛药”。《素问・玉版论要篇》载:“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之主治,二十一日已;见其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曾有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东汉医家张仲景的名著《金匮要略》中,就有多个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
唐宋时期,药酒疗法到达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载药酒应用范围已涉及内、外、妇、五官诸科。《千金要方》卷七列有“酒醴”专节,卷十二设“风虚杂补酒煎”专节。《千金翼方》卷十六列有“诸酒”专节。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设“古今诸家酒方”专节。宋代官修的方剂巨著《太平圣惠方》所设的药酒专节达六处之多。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是当时的显著特点。
元明清时期,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制新配方、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25条下,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列有69种不同功效的药酒。药酒到此时已发展的较为完整。
综上,酒在中医治疗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酒本身是药食两得之品,很多药物因酒制而直达病所,提高疗效,药酒更是病人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形式。我们应积极发掘、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更好地继承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
《养生要集》中有这样一段话:“酒能益人,亦能损人。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可见,饮酒需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养生作用。因此,无论是在节假日的餐桌上,还是平时的饮宴中,都不能忽视酒的药性,有度有节,在烘托了气氛的同时,又有益于健康。而不能“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