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状元刘盼遂对家乡风俗的考辨
作者:张彦林
近读《刘盼遂文集》之《评日本大宫权平著<河南历史地图>》一文,感慨良深。一位国学研究的顶尖级专门人才,对家乡的民风民情居然了如指掌。
日本大宫权平写的《河南省历史地图》出版于日本昭和庚午年,即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该书详细写出河南省全省各地古迹,以及各地风俗民情,动、植物矿产的分布,内容十分丰富。而刘盼遂读后,发现了很多问题,如书中把地图南北上下、东西左右颠倒,其各地风俗民情的注解也多有不当,甚至错误。刘盼遂举出图中“息县”下面的注解:乡人习拳术,有息县打家之勇号。刘盼遂认为,注解是错误的。
刘盼遂是河南息县人,在他的著作或文章中常可见到他署有“息县刘盼遂”五个字。他对息县的风俗民情自然也就一清二楚。据其侄刘学文先生在《刘铭恕先生传略》(刘铭恕,刘盼遂之弟,著名的敦煌文献研究专家。)中说,刘盼遂本名刘铭志,字盼遂,后以字代名。刘盼遂师从学界泰斗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系我国著名学者,北师大教授,民盟知名人士。1966年死于红卫兵之手,1979年1月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刘盼遂1896年出生于河南省淮滨县芦集乡刘套楼村(原属于息县)。据说,其祖上是山西移民,在明代时曾于滹沱河勤王有战功,被封为滹沱将军,因感恩于滹沱河神,在家乡历代建庙祭祀。明代时官至四品,任职于京城兵马司,后因事抄家,遂将家乡之宅(原在息县闾河,今张湾)向北迁至淮滨县芦集刘套楼,并盖楼一座,由于这座楼建造的形制是楼中套楼,遂称之为“套楼”, 村子也因此楼得名,该楼后被捻军焚毁。据笔者实地采访,该楼后来修复,又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刘氏家族在清朝已败落致贫。直到刘盼遂的祖父刘化德时,因勤劳致富。其父刘家仁,又名绍虞,字际唐,从小被送进私塾学习,后中秀才。据说是清末的最后一榜,他是全县唯一一名秀才。后来,他赴开封“大梁书院”深造,准备进一步考取功名,但是因为新学的兴起,科举制度于1906年废止,刘家仁返乡,以教授私塾为业,并兼管村社事务。
刘盼遂从小在私塾随父学习,1917年到省城开封第二中学读书,1921年考入山西大学,从学于著名学者黄侃,即黄季刚,语言文字学家。1925年清华大学设置研究院,刘盼遂以第一届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刘盼遂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苦学三年,于1928年毕业,先后执教于开封中州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最后于1966年被溺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任上。他1896年出生,至1917年赴开封求学,在家乡整整生活了21年,对于家乡的风俗民情,了如指掌也就顺理成章了。
谈了刘盼遂家事、生活和学习工作经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本文开始写到的,刘盼遂认为大宫权平著的《河南历史地图》中注释息县云:“乡人习拳术,有息县打家之勇号”是错误的。
他认为,大宫权平之所以有此说,也绝不是空穴来风,是有根据的,其根据是在清朝光州管辖有五个县,即光州、光山、固始、息县、商城,每年会考时,考场中流传着这样滑稽的顺口溜:光州说家,光山告家,固始穿家,息县打家,商城吃家。
其实,这个顺口溜是说:光州(即今潢川)喜欢叨唠,高谈阔论;光山喜欢据理力争,遇事好到官府告状;固始人爱穿戴,来考试的人衣冠楚楚;商城人会吃、爱吃,饮食讲究,花样繁多;息县人因处其它四县北面,即在淮河以北,性情粗暴豪爽,爱打抱不平,若遇不公平的事端,或以强凌弱者,往往对强者拳脚相加,打的别人鼻青脸肿,豪啕大哭。所以有“息县打家”之说,而并非大宫权平说的“乡人习拳术”才有“息县打家之勇号”。
刘盼遂的论述极其精彩,他说“息县在清一代,无武功无文名,人才之乏极矣。官不挂于朝籍,学未列于通人。较之其他四县之工制艺,掇巍科,显官世族媲美三江,固自汗颜却步。而生童应试来州者,又复年老貌寝,衣服褴褛,率挽一白绵布囊,装置笔墨等具,腰带间插一竹根旱烟袋,言语鄙俚,以视其他四县之少年英俊,驾轻策肥,衣履楚楚,而出言秀雅者,显然有清渠浊泥之分。以故四县生童往往不肯与息人齿,而微辞有奸之;而息之生童不觉也。其觉者亦慑于其仆从之盛,裠履之都,低首下心悓悓焉受之,不较也。其万一不幸,而遇息之中年好事者,不甘其轻薄谿刻之态,则迳报以恶声毒詈,甚或更以老拳加之,必至于鼻青眼乌,目耳血殷而后已。故光州试场中,凡闻有哭啼声,及斗殴声者,人必曰:“息县侉子又打人了”。此“息县打家”之荣誉之所由谥也。
刘盼遂因此说:“觇国者不能切实从事于民性物产风土之实况,而徒采摭一二歌谣善言,断章取义,盖未有不蹈‘息县打家’之覆辙也”。
时人还有:“光州的城墙,光山的婆娘,固始的文章,息县的牌坊,商城的衣裳”的歌谣,这些顺口溜或者歌谣反映的是地方的风物人情,在淮河两岸有“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之说,表明了地域文化的特色。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民歌民谣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是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必须把民歌民谣与地方的风俗人情结合起来,才能弄懂民歌民谣的真正内涵,切不可望文生义或是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