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林:政务号该去往何处
近段时间以来,大批基层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停止更新并启动注销程序的消息引起大家关注。根据澎湃新闻此前归纳,其中有相当多一部分系属于配合机构改革作出的相应调整。
政务新媒体账号为啥“不香”了?从开号到关停的背后,到底有几多无奈?
被形式主义蒙羞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9.73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4701万人,占网民整体的89.1%。
政务号不仅是政务公开的窗口,更是政民互动的平台,因其权威性而备受公众关注。诸如“江宁公安在线”“浙里办”“深圳卫健委”等,它们搭建起政民沟通的桥梁,让政务服务有热度有速度更有温度,可谓做得可圈可点。
作为信息化手段,网上政务运用得当,会带来很大便利。
比如,某地借助于“一表通”系统,加强数据归集和信息共享,使当地养老、人社、司法等7个高频条线实现报表清零,备受基层工作者欢迎;某地乡镇间距离较远,借助于视频会议、网上办公传达指示,节省基层干部路上奔波时间。
但是,随着摊子越铺越大,加之缺乏专业团队运维管理,一些政务号的弊端日益凸显,各类问题多发频发,直接影响政务号的公信力和机构形象。
从内容“注水”沦为内部工作动态的“发布墙”,到放弃政策宣传成为国际国内重大新闻“转发器”,更有甚者多年不更新沦为“僵尸号”。这不仅背离了当初办政务号的初衷,也让“政务号”极伤面子。
有些账号信息发布落后刻板,阅读量几乎忽略不计,与用户互动基本为零;有些App重复建设,明明既有政务软件能够覆盖相关服务,却偏要“另起炉灶”,以致最终成为“烂尾”号。
在政务号的管理上,甚至闹出不少笑话。据报道,为了增加活跃度,某地干部公事交接,即便俩人在同一个办公室,也要通过政务App先预约。
有的基层工作人员,一人负责几十个号。为了应付考核,蹲厕、开会都得不停“刷分”。形式主义,不仅让政务号没有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反倒成了基层烦恼。
并非多多益善
去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注册运营政务公众账号,要严格控制数量,加强信息更新。对于功能相近、重复的政务应用程序,要进行整合迁移。
一些政务号沦为“鸡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给政务新媒体瘦身,顺应民情民意,不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为更加高效、规范有序提供政务服务提供了契机。
今年以来,有不少政务新媒体账号按要求相继关停并。昆明、长沙、西安、青岛、南京等多地一大批基层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已停止更新并启动注销程序。
不可否认,大量政务号是本着政务公开、服务民众的初衷面世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应该把握其分寸,并非所有基层部门都需要新媒体,政务号也并非多多益善。
不看业务性质,只追求账号数量而不顾质量和实效,实在是瞎忙乎。不仅占用资源、劳而无功,反倒劳而成害。
有些机构为完成任务,被动开号,但并不具备运营能力,账号“僵化”不足为怪。在近日关停的一些政务号上可看到,多数推文阅读量长期仅有两位数。更新只有自己看,谁写的谁看,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对于服务群众而言,“官号”过多,反倒不容易找到办事接口。群众办事需要的是更高的效率与更好的服务,并不是更多的“窗口”。
对基层干部来说,多一个政务号就多一份工作量。把过多的时间精力,用在政务号的日常运维管理,费时费力还不讨好,无疑是资源浪费。
可见,把这号那端当政绩,看上去轰轰烈烈,实则是围着形式主义原地打转转,给作风建设拉偏套。
大量政务号在服务职能上还存在“办事不力”的情形。定位模糊,弄不清自己应该干什么。内容选取要么生搬硬套上级机构稿件,要么放弃政策宣传功能,甘当重大新闻“转发机器”或内部工作动态性简报,内容严重“注水”,叫人爱不起来。
政务号“缩编”“瘦身”,是理性回归,也是切实减负。
关停不是终点
群众真正反对的并非政务号,而是反对政务号身上携带的形式主义。需要治理的,表面看上去是政务号,实际上是线下线上相贯通的形式主义。
对无效无用的政务号,当然要关停;而对有价值的政务号,也需要适时“并转”。用更少的政务号,做更多的事情,不断提升政务新媒体的服务水平,才是“精兵简政”的落脚点。
整合发布平台,避免重复运营,更加集约化管理,突出内容为王,政务号才能最大限度集中“流量”,使政务更加畅通、高效。
强调内容为王,不光适合新闻媒体,机构媒体和各类政务号,要想立得起、行得远,同样需要树立“内容为王”的大旗。
在政务号的赛道上,不应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应该下足功夫做优做强主账号,构建整体联动、集体发声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不断提升运营人员的业务素质,让“键对键”敲出干群情谊,才是政务号的职责所在。
政务号“瘦身提质”,实质上是在做内容“加法”、服务“乘法”。既要抛弃形象工程导向,远离形式主义思维,回归服务群众本质,努力实现精准推送、精准解惑、精准服务,又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创新,让内容接地气,润民心,更通透。
只有把政务号打造成为群众办事的贴心指南,排忧解难的知音,政务号才能真正成为权威号、为民号。
必须标本兼治
深入解决思想问题,引导和督促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克服浮躁心理,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才能挖掉产生形式主义的思想土壤。
防止形式主义干扰,也是一个规范政务号应用管理的问题。中央明确提出功能聚合、数据共享,“一站式”服务等要求,除安保、应急等特殊情形外,原则上不得设置打卡签到、积分排名、在线时长等强制功能。同时,在防止强制使用、过度留痕、滥用排名、多头填报等方面,也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标准要求。
这些具体措施,为避免随意性、依赖性,为提高数字政务服务效能、建立防止形式主义长效机制提供了重要遵循。
“互联网+政务”是大势所趋,既要鼓励支持、顺应时代发展,也要加强监督管理,树立崇尚实干、讲求实效的鲜明导向。
多一些走心,少一些套路,用心建好管好用好政务号平台,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指尖下才会刷出更多老百姓的叫好声。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