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淮滨县情概况

编辑:关怀

   【区域位置】 在河南省东南部的豫皖两省交界处,有个坐落在淮河两岸的小县。境内河流纵横,湖塘密布,享有“淮上江南”、“豫南水乡”的美称,因居淮河之滨得名“淮滨”。这里是世代淮滨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是许多异地漂泊的淮河儿女魂牵梦萦的故乡。


   淮滨县隶属于信阳市,土地面积1208平方公里,西以闾河与息县为界,西北部同新蔡县接壤,东、北两面隔洪河与安徽省的阜南、临泉两县相望,南、东南依白露河和潢川、固始两县为邻。


   淮滨县谷堆乡孙岗村吴寨组东边的三角洲地块是白露河(也有人称为白鹭河)与淮河的汇流处,是淮滨的最东部,经度坐标为东经115°35′25″。这里也是淮滨县海拔的最低点,海拔高度为26.2米,为淮滨县洪涝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方。淮滨县张里乡的徐寨村陈庄组的西边所属土地是淮滨县的最西端,经度坐标为东经115°1′36″,这里为淮滨县小麦、玉米的高产区。


   王店乡北庙村位于淮滨、潢川、固始三县交界,其村南的白露河北岸,即是淮滨县的最南端,纬度坐标为北纬32°14′59″。北庙是个拥有4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镇。淮滨县张里乡朱双楼村胡庄组与新蔡县隔港(音Jiáng,淮滨俗称,指小于河流、大于沟渠,常年流水,有一定流域的小水系)相望,港南的耕地即为淮滨县的北极,纬度坐标为北纬32°37′46″,同淮滨县的最西端一样,这里因粮食高产而成为淮滨县的“粮仓”。


   【历史沿革】淮滨县地处淮河两岸,而在中国历史上淮河往往是两个区域的分界线。介绍淮滨的历史沿革,常常需要分淮北地区和淮南地区来进行分述。


   夏商时期:夏商时期淮滨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地。淮夷族所居淮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湖泊遍布,是一个生活资源丰富的鱼米之乡。因生存条件好、物产丰饶,淮滨人爱吃会吃的民风大概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当时淮夷族与中原华夏族时和时战,纷争不断。难怪现在还有不少淮滨人对信阳市隶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缺乏认同感,曾有人列出信阳应归属湖北而不应隶属河南的六大理由,看来是有历史渊源的。


   西周时期:西周分封诸侯,淮北地区分属息国和赖国,淮南地区属蒋国。


   周武王灭殷商后,在位第十三年(前1122年)时将周文王第三十七子姬羽达封为息侯,建立息国。周文王第十九子姬叔颖封为子爵,在息县褒信建赖子国,史称赖子,是赖姓的受姓渊源所在。淮滨民间故事《乌龙港的来历》就发生在这个赖子国(详见“印象淮滨”网站之《淮滨县民间故事集》。


   公元前1040年,周公旦之三子姬伯龄被封为蒋侯,在淮滨的期思建立蒋国。《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子孙因以为氏。”近年来,全国各地蒋氏族人纷纷来淮滨期思寻根。淮滨县因此成立了“中华蒋氏祖根文化研究会”,2008年5月,江苏、浙江、重庆、四川、福建、云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十一省市的蒋氏宗亲代表在淮滨召开了首届“中华蒋氏淮滨寻根恳亲大会”,迄今已召开了七届,参加大会的蒋氏族人越来越多。


   春秋时期:楚国灭息国、赖国,设置息县;灭蒋国,设置期思县。


   历史上的息国曾经很牛,兵强马壮,号称千乘之国。在春秋早期(公元前712年),息侯曾出兵讨伐郑国。而当时的郑国在郑庄公的领导下国势如日中天,数年间屡败宋国、卫国等大国,息国攻击郑国的结果是大败而归。不过,息侯敢在当时单独讨伐大诸侯郑国,显见其军事实力也相当不弱。在春秋中期以前,息国北结齐、郑、鲁等大国,专门对抗楚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楚国向中原称霸的战略企图。后来息国自身内乱不断,国势急剧衰败。不过直接导致息国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国君的老婆长得太漂亮,好色的楚文王于公元前684年以武力征服了息国,将息侯的老婆抢去作为夫人。这个漂亮的息侯老婆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息夫人”妫氏。现在息县县城有息夫人塑像,息县《县志》中有她的生平传记。汉阳城外有奉祀妫氏的“桃花夫人庙”,唐代诗人杜牧曾到庙中凭吊,题诗道:“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息亡身入楚王家,回看春风一面花; 感旧不言常掩泪,只应翻恨有荣华。” 


    公元前617年,历时四百多年的蒋国被楚国灭掉,改蒋都为楚国的期思县治。当时期思县的地域很大,拥有大别山北至淮河的大片土地,辖春秋前期之雩娄、潘、蓼、蒋、弦、黄等诸侯国土地,大致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信阳市的东部和安徽省六安市西部的广大地区,所以那时的期思县县长复遂很拽,称为“期思公”。晋朝杜预注释:“楚县大夫,皆僭称公。”这个很拽的“期思公”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治下的期思县有个乡下少年,将来会比他更有权势、更有名气。这个曾在期思义杀两头蛇的矮个少年,就是后来被司马迁在《史记》列为第一“循吏”,得到荀子、郦道元、李贽、王安石、毛泽东、胡耀邦等历代名人高度赞扬的楚国令尹孙叔敖(详见“印象淮滨”网站之《楚相——孙叔敖》)。孙叔敖是淮滨县历史的天空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其光芒从古闪亮到今,让人深怀崇敬之情仰望。


    那个在淮滨民间传说中国君昏庸的赖子国于公元前538年被楚灵王所灭。当时的国君为了能活命,还大搞了一番行为艺术,以卑恭屈节的态度博取了楚王的饶恕。《左传·昭公》记载:“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赖国国君两手反绑,嘴里衔著玉璧,士兵们袒背,抬着棺材跟从着,来到了楚国中军营中。”真不愧其“赖子”的称号!


    秦国灭楚国后,淮北地区属颖川郡,淮南地区属九江郡。


    汉朝时期,淮北地区属汝南郡新息县、褒信县,淮南地区属汝南郡期思县。


    三国时期,淮北地区属魏国豫州,淮南地区属魏国扬州。


    晋朝时期,新息县属汝南郡,褒信县属汝阴郡,期思县属弋阳郡。


    南北朝时期,宋时淮北地区属豫州汝南太守南新息县、苞信县,淮南地区属南豫州弋阳太守期思县。齐时苞信属豫州北新蔡郡,南新息、期思属豫州弋阳郡。北魏时改新息为东豫州,苞信属东豫州新蔡郡。梁时淮北地区改新息为西豫州,又改为淮州,并置长陵郡辖苞信;淮南地区置安宁县,属长陵郡。陈时于期思置边城郡,北魏沿袭之。东魏时复改新息为东豫州,后周时改为息州。后齐废长陵县为郡。


   隋朝时期,淮北地区息州废为新息县、长陵县。淮南地区废边城郡为期思县,安宁县废入期思。


   唐朝时期,淮北地区武德四年置息州,并置长陵、淮川二县。贞观元年州废。淮川入真阳,长陵入苞信,属河南道蔡州汝南郡。淮南地区期思县废入固始县,属淮南道光州弋阳郡。


    宋朝时期,淮北地区属河南府蔡州汝南郡新息县、包信县。淮南地区属寿春府光州弋阳郡固始县。


    元朝时期,淮北地区以新息县置息州,隶汝宁府。淮南地区属固始县,隶汝宁府光州。


    明朝时期,淮北地区降息州为县,隶汝宁府光州。淮南地区属汝宁府光州固始县。


    清朝时期,淮北地区及淮南地区的谷堆属光州息县。淮南其他地区属光州固始县。


    民国时期,淮北地区及淮南地区的谷堆属河南省行政第九区息县。淮南其他地区属河南省行政第九区固始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建国初淮北地区及淮南地区的谷堆属河南省潢川行政专区息县。淮南其他地区属河南省潢川行政专区固始县。1951年7月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置淮滨(县级)办事处,由潢川专员公署领导;1952年8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撤销淮滨办事处,设淮滨县(县人民政府驻乌龙集),划归信阳专区领导;1960年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撤销淮滨县,将淮滨的行政区域划归息县和固始县;1962年10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恢复淮滨县,以合并于息县的原淮滨行政区域和合并于固始县的原淮滨县期思、张庄两个区的行政区域为淮滨县的行政区域。经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淮滨县现辖17个乡镇:有城关、马集、期思、防胡、新里、赵集、栏杆7个镇和谷堆、王店、张庄、邓湾、芦集、三空桥、张里、固城、王家岗、台头10个乡,289个行政村,3002个村民组,6个街道居民委员会,489个居民小组。


    【土地·人口】根据1996年5月编制完成的《淮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县总土地面积1811663亩,其中耕地1173383亩,园地15830亩,林地36358亩,交通和地54671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59343亩,交通用地54671亩,水域198445亩,未利用土地(主要为一些草荒地和难利用的低洼地)71816亩。近年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耕地面积有所减少,2010年耕地上报数字为112.5万亩。淮滨居民以汉族为主,到2000年7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民族数达17个,分别是汉族、蒙古族、固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土家族、傣族、佤族、景颇族、土族。但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小,仅占全县总人口的0.1% 。根据淮滨县统计局2008年统计资料,全县总人口7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3万人,占总人口的70.8%,人口密度600人/平方公里。


   【地貌地质】淮滨县地形比较平坦,淮河以北,地势由西向东缓倾;淮河以南,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全县大体可分为岗地、平原和洼地三种地貌类型。


   岗地:为第四纪的坡积、洪积物所形成。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张庄、王店、期思三个乡(镇)境内,面积为15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6%。地面高程变化在32.5米—52.0米之间,张庄西部猪拱城高地最高点为57.5米,是全县的最高点。本区的地面坡降一般为千分之一,相对高差10—25米之间,为近乎平原的缓岗地形,其间与浅平洼地相穿插,构成似起似伏的自然景观。本区的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色黄质粘,组成物质颗粒细微,托水保肥,潜在养分较高。岗顶为黄褐土,水土易流失,缺水干旱,适宜种植耐旱的农作物和林木。岗间为水稻土和黄褐土,适宜稻麦等农作物生长。


   平原:属于淮北冲湖积平原范围,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十三个乡(镇)。面积为55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5.7%。地面高程33.0—42.0米之间,相对高差10米以下,坡降为三千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淮北平原主要是湖湘沉积物,土壤质地较细,有比较明显的黑土层次。由于地形比较低洼为流水带入四周高地的表土所填充,加之水生与湿生性植物残体的堆积,故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土质较粘而颜色发暗。大部分为砂姜黑土和水稻土,适合种植各种水旱作物。


   洼地:主要分布在淮河、白露河和洪河沿岸河漫滩及一、二级阶地(本地群众俗称“湾地”), 面积为47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9.045%。地面高程变化在25.0—33.0米之间,地势低洼但较平坦,洪期有行洪蓄洪的作用。这些洼地多为河流冲积物形成,一般具有明显的沉积层次。走向与河流相同,呈条带状或扇状,或与岗地毗连或与平原融为一片。在离河床越近的地方,质地越粗,肥力较低,距离河床越远,质地越细,肥力也较高。多为潮土,质地松散,易耕作,适种小麦和油料作物。


   淮滨县土壤原分为四个土类,七个亚类,二十个土属,四十五个土种。2009年在与省级土种名称对照后,淮滨县土壤重新分为四个土类,九个亚类,十八个土属,三十一个土种。


   【气侯】  淮滨县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温适中。1984—2004年,平均气温15.6℃;积温5587℃;降水量955.6毫米,多雨年份达1500.6毫米(1991年),少雨年511.8毫米(2001年),7至9月的雨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日照时数1989.8小时,日照率为42%;无霜期年均226天,最长年份可达271天,最短年份也有178天;年均风速2.4米/秒。


   【水资源】淮滨县属淮河流域淮河水系,淮河干流在我县境内全长70公里,年平均流量为151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52.8亿立方米;洪河流经本县71公里,年径流总量14.2亿立方米;闾河流经我县22.7公里,白露河从闸河口到淮河入口长51.1公里。乌龙港(注:港,音Jiáng,当地俗称,指小于河流、大于沟渠,常年流水,有一定流域的小水系)属境内河流,全长34公里。此外,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沟、港还有期思河、饮马港、西湖港、二道港、黄坟港、马港、邓湾港等七条,其他较小沟港纵横交错,遍布全县。淮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74毫米,地面径流量为3.31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保证率75%)径流深为132毫米。地面径流量为1.6亿立方米。我县的过境水总量估算有80亿立方米左右。但多集中在汛期,不仅利用困难,而且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全县有兔子湖等中小型水库5座,死河湖泊23处,万方大塘124口,小型坑塘1万多处,有效蓄水能力达3000万立方米。沿河建灌溉万亩以上机电提灌站10处,20马力以上小站41处。


   淮滨县浅层地下水主要靠自然降水渗入补给,可采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可采量为1.6亿立方米。


  【植被资源】 淮滨县植被类型属于常绿落叶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带。由于垦殖较早,自然植被已残存无几,多为栽培植物,木本植物共有35科、27亚科、56属、75种。其中落叶林树种有柳、椿、槐、榆、楸、楝、桑、梓、泡桐、大官杨及桃、梨、杏、枣、柿、苹果、核桃等;常绿落叶针叶林树种有刺柏、水杉、竹等。旱生草本植物有刺儿菜、马齿苋、二花、秸梗、半夏、东边莲、地黄、车前子、防风、艾蒿、蒲公英、牵牛、猫儿眼等。水生、湿生草本植物有野菱、泽泻、三菱草、稗子草、浮萍、野田青等。河滩行洪区及洼地草本植物有荻、苇、淮草等。淮滨县林种有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果木林等3种,余为四旁树木。其中,用材林主要分布在芦集、马集、三空桥等乡(镇)和县办林场,多是以沙兰杨、意杨等树种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大型防护林带有乌龙港、幸福河和洪河河湾等3条,乌龙港和幸福河防护林带的树种为沙兰杨、池杉等,洪河湾防护林带的树种为柳树、枫杨等;经济果木林主要分布在国营农场;及潼湖、郭集、李圩子、防胡等果园,种植的果树有苹果、梨、桃、沙果、李等。农田林网的树种多为大官场。四旁树木中,干线公路旁多种植大官杨、加拿大杨、枫杨、柳树等。乡间公里多以乡土树种刺槐、椿树、柳树等为主。而村旁、宅旁、水旁多栽植柳树、槐树、楝树、泡桐、沙兰杨、枣树、桃树等。1981年10月,开展了林业区划工作,经过资源调查,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按照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发展方向、经营措施等方面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将全县划分为淮北平原用材防护林区、沿河湾地经济防护林区和淮南岗地水土保护区。林业区划的完成和实施,为全县林木合理分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植被状况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县林地面积已达到32万亩,主要以速生意大利杨为主的各种林木,森林覆盖率达到18.9%,现有各类活立木720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200万立方米,5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400多户,造林面积 3.5万亩,其中已建成年蓄积量44万立方米的河南省速生造纸林生产基地一个,是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和杨木基地县。各种果树3000亩,亩产约2000斤,年产各种水果1300吨。


   【动物资源】 水生动物:鱼类约6目、15科、31种。常见的有鲢、鳙、红鲤、鲫、长春鳊、草鱼、青、鱼咸、马口、团头鲂、三角稣、餐条(川条)、翘咀红鱼白(翘咀腰子)、蒙古红鱼白、扁体鱼白、银固、四方波、花鱼骨、麦穗、船丁、泥鳅、花鳅、花颡、虎头草牙(草牙)、鲶、黄鳝、鳜鱼、乌鳢(乌鱼)、鳗鲡(白鳝)、银鱼等。还有蚌、螺、虾、蟹、龟、鳖等。


   野生动物:鸟类主要有喜鹊、乌鸦、麻雀、燕、鸿雁、布谷鸟、鹌鹑、黄莺、鹤、鹭鸶、斑鸠、鹰、雕、白脖乌鸦、鸬鹚、啄木鸟、猫头鹰、翠鸟、野鸭、百灵、野鸡、灰喜鹊、鹦鹉、八哥、画眉、灵雀、鸳鸯等。兽类主要有野兔、狐狸、黄鼠狼、家鼠、刺猬、田鼠、鼠由鼠等。其它有蝙蝠、壁虎、青蛙、蟾蜍及多种蛇类。虫类主要有蜈蚣、马陆、蜘蛛、蝎子等。


   全县饲养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牛、猪、羊、马、驴、骡、鸡、鸭、鹅、兔等10余种。各种家畜在全县都有分布,但不够均匀。水牛大部分在淮南岗地区的张庄、期思、王店等乡(镇),饲养量占全县水牛总头数的83.7%。淮北平原区的张里、防胡、新里、赵集等乡(镇)母猪饲养量较多,是全县猪源的生产基地。


   【矿物资源】 黄沙资源:淮滨河沙由桐柏山和大别山矿石,经过多年风化和流水洗刷而形成,粒均质纯,强度高,是优良的建筑材料。淮河沙滩绵延50公里,沙层厚、易开采、贮量约在415万立方米,年开采量约在500万立方米。且每年洪水到来,有再生性特点。


    矿泉水资源:1993年,在桂花岗经济开发区发现优质矿泉水。据检测分析认定,此矿泉水每毫升含阳离子148.49毫克,阴离子388.72毫克,偏硅酸92.87毫克,矿化度432.41毫克,人体必需的锶、碘、锂、锰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对人体有害的铬、镉等元素均低于国家标准。


  【农业资源】  淮滨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曾是流传南北的民谣。盛产小麦、水稻、玉米、红薯、油菜、花生、芝麻、棉花、烟叶、猫爪草、息半夏等各种优质农经作物,是全国少有的弱筋小麦基地县之一。其中:小麦种植面积80万亩,年总产量5.648亿斤,大部分区域适宜弱筋小麦的生长,是生产饼干糕点的理想原料;水稻种植面积55万亩,年总产量28.76万吨;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年总产量6.015万吨;红薯种植面积8万亩,年总产量2.4万吨;花生种植面积12万亩,年总产量3.14万吨;芝麻种植面积4万亩,年总产量0.252万吨;油菜种植面积15.6万亩,年总产量2.26万吨;棉花种植面积5万亩,年总产量0.35万吨;品质优良的息半夏、猫爪草等各种中药材闻名遐迩,种植面积2万亩,年总产量3000吨。


   【旅游资源】 淮滨县境内有沙冢、半岗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期思蒋国古城遗址、淮汝交流景观、淮滨东西湖生态旅游区、淮滨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供游览、参观。


   淮汝交流是历史著名的自然景观,明代即有诗赞道:“淮自西来汝自东,发源虽别末流同。两川合抱如环带,景物清奇在此中。” 


   淮滨东西湖生态旅游区位于河南淮滨县城新老城区之间,面积3.8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3000余亩。因贯通南北城道路将湖体分为东、西两部分而名东西湖。2002年,县委县政府按照“打淮河牌,做水文章,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全面提升淮滨形象”的总体理念,实施了饮马港口段湖洼治理工程,投入劳动力5000个,施工机械100台套,完成土方230万立方米,堆筑了各具特色的大小岛屿18座,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随后,围绕“建设水景、生态、园林县城,提升城市品位,树立淮滨新形象”这一主线,对该项工程进行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各类自然、人文景观随处可见,形成现有的淮滨县东西湖风景区。


   东西湖生态旅游资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水体景观为支撑,加上其丰富多样的人造景观。东西湖景区交通便利,8000米景观大道环湖一周,沿湖、沿路、沿岛栽植有垂柳、广玉兰、桂花等数十种五万多棵观赏及绿化树木和月季、麦冬数十种花草、苗圃。东西湖区主要景点有:楚相公园、九曲桥及桥头园区、东墅植物园、中国淮河博物馆、芦苇岛、东湖庄园、来凤岛、音乐喷泉广场、龙岛等。景区集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住宿、垂钓于一体,不仅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吸引着广大游客前来观光娱乐,同时,把新老城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拉大了城市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目前,东西湖风景区已被命名为2A级旅游风景区。双湖居士曾写诗赞道:“湖中碧水映曲桥,柳下石沿傍小桡。错落青檐徽第梦,红云艳雾任逍遥。”(水乡春暖)、“西湖草长柳莺飞,岛岸隔桥竟映辉。不必杭州寻美景,滨城已是会葳蕤。”(玉桥卧波)、“门前柳暗傍平湖,院内花明簇敞屋。大雅还须常谢客,煎茶倚槛阅闲书。” (柳湖人家)。


    淮滨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12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属湿地生态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400公顷,其中核心区2000公顷,试验区400公顷。


   秉承“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的理念,规划建设淮河文化开发区,占地5000亩,将形成 “走读淮河”文化,浓缩淮河流域景观带。


  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中上游,地理座标为北纬32°15′~32°38′,东经115°10′~115°35′,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降水丰富,年平均温度为15.3℃,无霜期年均224天,降水量年均936.8毫米,年日照均为2124.4小时,日照率为48%,年均风速为3.1米/秒。 


  该区位于淮河上游,正处在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又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地形由西向东倾斜,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大体可分为岗地、平原和洼地三种类型。岗地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面高程变化在32.5米到52米之间;平原属于黄淮平原范围,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地面高程变化在33米至42米之间,坡度一般为三千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洼地主要分布在淮河、乌龙港沿岸,地面高程变化在25米至33.5米之间,地势低而平坦。 


  过渡带的气候特征,丰富的水热资源,使该区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乔、灌、草交错,渗透,湿地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群落共有7个植被型组,12个群系,200个群丛。其中以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兼有暖温带的植被种类。据调查,该区有湿地植物80多科,1000多种,湿地维管植物30多科120属200多种。有木本湿地植被12类;草本湿地植被11类;水域植被有狐尾澡群落、黑藻群落、茨藻群落、苔藻群落、荸荠群落、野慈姑群落、狸群落、空心莲子群落、雨久花群落等22个。 


   保护区处秦淮一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资源使这里成为“动物的王国”。鸟类资源丰富,有128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43%,其中东方白鹳、金雕、大鸨等3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国家二级及省重点保护的有白冠长尾雉、蓝翅八色鸫、白琵鹭、草鴞等95种。兽类有13种,两栖爬行类19种,如水獭、大灵猫等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昆虫类已经标本鉴定的有700多种,尚有许多未知种类,其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淮滨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保护区后,加强资源保护,进行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开展科学试验,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使保护区成为保护和研究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效益的理想基地。 



   【交通运输】淮滨地域优越,交通便捷,已形成水路、公路、铁路交通网络,境内公路有省道信阜公路、平长公路、马息公路、县道南环路和北环路,全县公路总里程911公里,其中省道125.7公里、县道31.3公里、乡道587.3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在淮滨境内设淮滨、台头2个车站,客货运输通达全国。淮滨淮河航运码头系河南省最大的内河航运码头,经淮河通长江入海运。 


  【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淮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40.1亿元增加到81.5亿元翻1番,人均生产总值由6009元增加到14048元翻1.4番,财政收入由 6526万元增加到14510万元翻1.1番,工业增加值由11.2亿元增加到30.2亿元翻1.3 番,服务业增加值由3.4亿元增加到8.7亿元翻1.3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3.8亿元增加到66.5亿元翻1.4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4.2亿元增加到28.9亿元翻1 番,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20.5亿元增加到58.1亿元翻1.4番,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由5.5亿元增加到24.6亿元翻2番,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倒数第一的第108位上升到第66位,上升了42个位次。先后荣获了“全国双拥示范县”、“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河南省卫生县城”、“河南省园林县城”、“河南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河南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县”、“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县”等荣誉称号。


   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淮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的黄金发展期,未来五年是我县加快发展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五年。根据县委“十二五”规划建议,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增长极、战略支撑点和改革试验区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县为中心任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勇当中原经济区和魅力信阳建设的前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至“十二五”末,力争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年均可比增长12.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0%左右,地方财政一般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城镇化水平达到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5‰以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下降15%左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2015年2月16日 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