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淮河岸旁造4000吨大船

两支拖船队在淮河河南境内向上游驶去,岸上的麦田也露出了春天的绿色。

一说起河南,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位处中原交通便捷。然而,交通便捷指的却是,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全国铁路的中心枢纽,航运、造船似乎都跟河南没有什么关联。

其实,河南南部的信阳市淮滨县地处淮河中上游,豫皖两省交界处,自古就是淮河上游和下游货物的集散地。淮河“第一港”就在淮滨县,这里的人早在商代就开始造船,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将货物通过自己造的船,运抵了上海。

这些造船工人之前大多都是当地的渔民。

一个县的航运梦想

淮河岸旁造船忙,4000吨大船轻松造

2017年3月9日,大河报记者来到信阳市淮滨县,在淮河岸边的淮滨县造船产业集聚区内,数十名工人正围绕着3艘宽度约8米、长度约40米,已经初具雏形的船只,进行着电焊作业。

“这船小得很,不算啥,一个多月就造好了。”刚刚放下电焊枪的工人潘景奎说,现在没到时候,最红火的时候,这岸边都是造船的,还都是大船。

28岁的潘景奎祖祖辈辈都是生活在船上,父母那一代人还在靠捕鱼为生,到了他这一辈开始转型做造船工人。

“淮滨县的造船厂都集中在这里。”淮滨县造船产业聚集区管委会书记邢伟说,造船产业聚集区沿淮河设立,全长8公里,面积3.8平方公里。

邢伟说,淮滨的造船历史非常悠久,2009年闾河注入淮河口上游挖掘出的商代首独木舟,是目前我国发现最大的古代独木舟之一,随后2012年周代的独木舟再次出土,佐证了淮滨悠久的造船历史与发达的船业文明。

“在淮滨造的最大的船只是4000吨,宽11.8米,长96米。”淮滨县造船产业聚集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启说,若不是淮滨的造船业受下游临淮港限制,要不然还能造更大的船。他还告诉记者,聚集区内的万隆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前身是淮滨造船厂,该厂在江苏仪征成立了仪征万隆公司。2008年该公司生产的5万吨级石油专用船远销到俄罗斯。同时,该公司以分段造船、异地舾装模式生产的万吨级船舶组件出口苏丹。

他说,淮滨造的船造型美观、速度快、稳定性强,深受豫、皖、苏、浙及上海地区的船东喜爱,是淮河主航道、长江中下游采捞、运输的主力船型。

一名女工在货船动力仓内焊接:放下渔网,拿起焊枪。转型的渔民见证了淮滨造船业的兴起。

一群渔民的生活变迁

世代以捕鱼为生的他们也渐渐转型上了岸

3月9日傍晚6时许,太阳已经快接近地平线,造船工人潘景奎回到了那个飘在淮河上的家。

在船上,他的母亲沈兰荣在船舱后的厨房里忙活着。“我就是在船上出生的,两个孩子也是。”沈兰荣说,她的祖上都是渔民,世世代代捕鱼为生,吃住都在船上,丈夫家也是渔民。

一艘由12只货船组成的拖船队行驶在淮河河南境内。

沈兰荣告诉记者,早些年他们就是依靠捕鱼为生。捕到鱼后,到街上贩卖,现在鱼越来越少,已经很难捕到鱼了,靠两个儿子,在造船厂上班挣钱。

今年52岁的喻忠新,他的家就在沈兰荣家的旁边,是一艘相对较大的水泥船。喻忠新说,目前在淮滨像他们一样生活在船上的人只有4户了。在街坊初期的时候,淮滨县船员公社有渔民4万多人,改革开放后,他们逐步转型,慢慢都上岸了,不在船上住了。

一个港口的前景

展望淮河“第一港”就在咱河南,从这里起航直通大海

75岁的姚洪星与71岁的老伴高俊英一起坐在家里看电视,他门的家就是淮河上的一艘船。

在淮滨县造船产业聚集区旁的淮滨港饮马港区,目前是河南省最大的港口单体工程,也是淮河中上游第一个港口。

记者站在饮马港码头上看到,两个装卸机正在繁忙工作着,一边正在吊装散装水泥,一边正在往停在港口的汽车上装河沙,往下看,距离码头下方约15米的水面上停留着两艘巨大的散装货船。

像这样在船上为家的渔民在淮滨仅剩下4户了,一名小姑娘站在窗前向外看。

“饮马港码头部分长246米、宽24米,主营业务为运输粮食、水泥、黄沙等大宗散装货物。”信阳淮滨港项目建设指挥部副主任马建说,货物从淮滨装船后可到达京杭运河、长江,最后直通大海。

马建说,饮马港2012年开工建设,2014年投入使用,共投资7600万元,共设有4个500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125万吨。

一艘货船停靠在饮马港的一旁等待卸货。

“淮滨在航运的优势很大,就算是枯水期也能运载2000吨的大船。”淮滨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牛军生说,目前淮滨县以“滨淮福地、临港强县”为奋斗目标,准备打造公铁水一体化的信阳淮滨港。

牛军生表示,目前信阳淮滨港公铁水一体化项目,已完成前期手续23项,待土地审批后即可动工。


2017年3月22日 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