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千古循吏第一人——楚相孙叔敖

杨建平

曾多少次走进楚相身旁,希望得到这位春秋楚国贤相的教诲。可是,这个被司马迁称为“千古循吏第一人”的孙叔敖,总是那样沉默不语,他的眼睛总是凝视着眼前这片灵山秀水,若有所思。

  在一个春日的午后,又是一个人徜徉楚相公园。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淮滨东湖,杨柳依依。再一次仰望那尊巍然矗立园中的楚相,我突然感到孙叔敖的形象活跃起来。

  孙叔敖,信阳市淮滨县期思人。他有一个家风淳朴的和谐大家庭。特别是影响他一生的贤德高堂,让多少羡慕不已。年幼的孙叔敖听人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会死,自己非常害怕。但他担心别人再看到两头蛇会死掉,就毅然决然地杀了两头蛇,而且埋掉。这位崇高的母亲听到孙叔敖斩杀恶蛇的举动非常激动,她说:“孩子,不用害怕,我听说,积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他,德能战胜不祥,仁能消除百祸。”正是母亲的教诲,让孙叔敖小小年纪就明白了,在危难时想着别人,积善行德,为他人多做好事,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孙叔敖还有一位通情达理、明白是非、夫唱妇随的好妻子。当孙叔敖为令尹,可谓爵高、官大、禄厚,但“孙叔敖妻子不衣帛”,她并没有享受什么荣华富贵。在孙叔敖死后,她和儿子靠种田打柴为生,无怨无悔。孙叔敖还有一个淳朴家风熏染出来的好儿子。父亲死后,他就回家种田打柴维持生计,毫无怨言。楚王要赏赐他肥沃土地,他谨遵父亲的临终嘱咐,请封无人问津的寝丘之地。《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羮,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当下人建议改善一下生活时,他说,“君子穿上好衣服更加恭谨;小人穿上好衣服更加傲慢。我没有好的品德配乘新车肥马和好衣服。”孙叔敖身居高位而清廉自律,真是难能可贵。

   与那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官爷相比,孙叔敖和他的母亲、妻子、儿子,一家三代,思想境界之高,恐怕会让那些自认为位高权重的老爷们汗颜。今天,总有些人以权谋私,置国家和百姓不顾,等到东窗事发,就把责任一股脑推到家人子女身上。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利人利己,利国利家。

  孙叔敖有影响他一生的一位良师和一位益友。早在孙叔敖做令尹之前,在路上遇到他父亲的老下属狐丘丈人。狐丘丈人就教导他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虎丘丈人的“三利三害”之说,让孙叔敖明白了纵情傲物、物极必反的道理。孙叔敖向老人保证:“我爵位越高,心志越在下层;我的官越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多,布施越加广泛。”这位父辈的老人,也许是衔老主人之命,也许是倚老卖老。当孙叔敖被封为令尹时,官吏百姓都来祝贺。还是这位狐丘丈人,一身麻布丧衣,一顶白色丧帽,来给孙叔敖吊丧。孙叔敖赶紧整理好衣帽出迎,诚恳地表示接受老人的教诲。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正是这位良师,让孙叔敖一生能明辨是非、远离祸患。孙叔敖还有一位益友优孟。优孟了解到,在孙叔敖死后,孙叔敖的妻子儿子只能靠打柴度日,甚是可怜。优孟就用了很长时间练习模仿孙叔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等到模仿得惟妙惟肖,才去拜见楚庄王,以至于庄王不由心碎。优孟说,如果不这样,怎能看出孙叔令尹的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呢?从这以后,孙叔敖的贤能清廉的名声,就越传越远了。

  正是狐丘丈人、优孟的帮助,孙叔敖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道路,才走得更加坚实,而且至死不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官为民,忠孝仁义要长留心中才是。

  孙叔敖把为民造福、为民谋利当作一种责任。孙叔敖为官多年,一直以为民造福为己任。回想孙叔敖年幼时斩杀两头蛇的义举,就看示出他善良的本性和责任担当。兴修水利,更是功绩卓著。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决期思之水(今河南固始县境的史河),而灌云雩之野。”说的就是孙叔敖在期思带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期思陂。期思陂让老百姓深受福泽,美誉其为“百里不求天”的灌区。期思陂也改变了淮河两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在兴建安丰塘时,他更亲临一线,亲自勘察测量,与百姓同吃同住。千百年来,安丰塘在农田灌溉、水路运输、屯田济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旧时,安丰塘一带曾流行民歌说:“嫁星星,嫁月亮,不如嫁在安丰塘;安丰塘,鱼米乡,白米干饭鲜鱼汤。”爱乘坐低矮的车子本来是楚国人的风俗。楚庄王认为低矮的车身不利于驾车的马奔驰,打算下令制造高车。治水专家孙叔敖再次展示他的疏导智慧,他说:“如果大王一定要改制高车,臣下请求先让城乡百姓把门槛加高。乘车的人都是官吏贵族,他们不会频繁地下车过门槛。”过了半年,人们都自动加高了车身。孙叔敖的因势利导“施教导民”的方略,的确是移风易俗为民造福的高明之举。

  正是孙叔敖把为民造福、为民谋利当作一种责任。他才会不怕辛苦受累,才会无惧“批龙鳞、逆圣听”的危险。倒是今天有些人,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不思为国为民做事,整天争权夺利,患得患失,真是有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孙叔敖把廉洁奉公、坚守清贫当成了一种习惯。孙叔敖被封为令尹时,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可有一位老人,竟然身穿丧衣,头戴白帽,给孙叔敖吊丧。孙叔敖不但不生气,还非常恭敬地整理好衣帽出门迎接。孙叔敖明白,谦虚谨慎、察纳雅言才能更好地为人名服务;心系百姓,不计个人得失才能廉洁奉公、坚守清贫。孙叔敖“三得相而不自喜”,因为他知道这是凭借自己的才干获得的;他“三去相而不悔”,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由于孙叔敖在治国安邦方面立下了卓越功勋,楚庄王多次要赐给他封地,他都坚持不受。孙叔敖认为,一个人如果俸禄丰厚却不知足,灾祸就会降临。孙叔敖就是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荣辱,孙叔敖有着超乎想象的定力,就是因为他把廉洁奉公、坚守清贫当成了一种习惯。孙叔敖临死告诫儿子,我死之后,楚王一定会封赏你,你只能接受寝丘之地。有不少人认为,孙叔敖是不以俗念争肥缺而得长利,更有人称之为“短智佐君王,长智利子孙”。其实,这还是孙叔敖公而忘私,心系百姓的体现。他把廉洁奉公、坚守清贫当成了一种习惯。因为,孙叔敖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再说,要封地本来就是与民争利,要肥沃之地与鱼肉百姓又有什么区别。

  有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像孙叔敖这样把廉洁奉公、坚守清贫当成了一种习惯的人,会失足吗?不会。只要心中装着人民,廉洁奉公,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有了坚守清贫心系百姓这颗“定风珠”,任何妖风怪风都奈何不得。今日为官作宰者,应该三思呀!

  孙叔敖一生廉洁奉公、坚守清贫,都是因为他心中装着国家,装着百姓,一心一意为国为民谋利,一心一意为国为民造福。孙叔敖把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当成了一种责任,把廉洁奉公、坚守清贫当做一种习惯,在那个时代真是难能可贵呀。臧克家说得好,“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孙叔敖就是这样的人。他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孙叔敖,永远的“千古循吏第一人”。

  夕阳西下,波光跃金。驻足楚相身旁,耳边但闻楚相喃喃自语:“地位高了,为民造福的初衷不能变;权力大了,忠于百姓利益的思想不能变;政绩多了,为民众谋利益的态度不能变。只要把心思放在百姓身上,百姓就会把他装在心里。狐秋丘丈人的金玉良言,我是永志不忘呀! ”


2017年4月15日 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