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京戏班主邓和卿

尤新峰

        邓和卿先生是淮滨戏剧界的泰斗和鼻祖,是淮滨京剧团的主要创始人,从清朝末年直至新中国的建立他都是淮滨戏剧界一面不倒的旗帜,他不但擅长京剧须生、小生的表演,而且司鼓、操琴、唢呐演奏都有很深的功力和造诣,民国年间在淮河两岸的豫南、皖北、鄂东北享有盛名。
    清光绪十二年(1886)邓和卿出生于乌龙集(今淮滨城关)一个地主家庭,其祖上曾出任山西汾州,家中薄有田产。青少年时期邓和卿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光绪三十年(1904)起曾求学于武昌,后因时局动荡返回故里。邓和卿自幼喜爱音乐、戏曲,年青时常参与集上清音、淮词、小曲类的堂会演唱活动。宣统元年前后(1909)邓和卿又和集上仕绅杨松亭,商人雷希文等一批湖北籍音乐爱好者开始汉调二簧的学习和演奏并逐步向京剧发展。民国五年(1916)邓和卿和乌龙集东岳庙主持慈印、大王庙主持满清、山西会馆(关帝庙)主持慈敏在乌龙集汉调二簧堂会班基础上成立了淮滨地区第一个正式的戏剧组织“乌龙集平剧社”,开始尝试排演一些京剧折子戏,集上堂会或集会只唱清唱的情况逐步改善,平剧社则逐步由折子戏演唱向排演单本戏发展。
    在平剧社成立之后,邓和卿对京剧的表演追求十分刻苦。为了练习司鼓,白天邓和卿家窗户上糊的纸全部被他用双手食指练习鼓点敲的破洞满窗,破了再糊,糊好再敲。夜晚,特别是冬天的夜晚,他坐在床上以双膝顶起的棉被作鼓面,双手食指不停练习,棉被不知被敲破多少次,敲破再补,补了再敲,他终于成为豫南皖北一带著名的京剧鼓师和琴师。同时勤于练功有一副好嗓子,须生、小生都能演唱,须生代表作有:《失空斩》《坐楼杀惜》《追韩信》《李陵碑》《打棍出箱》《四盘山》等,小生戏代表剧目有:《黄鹤楼》《群英会》等。他时时不忘练功,演艺日趋精湛,方圆百里远近有名。
    民国十三年(1924)邓和卿在蚌埠京戏院票戏并且一炮打响,从此成为蚌埠京剧界的名票。乌龙集京剧界受到邓和卿票戏成名的影响,信心大增,市民汤永光、李德芳承头发起在集上赌场抽份子钱为乌龙集平剧社买戏箱,并由东岳庙住持慈印亲自赴周口为剧社购置了部分服装道具。民国十六年(1927年)平剧社更名为乌龙集移风剧社,点明了剧社致力于移风易俗服务社会的宗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京剧表演艺术水平,邓和卿两次自费赴北京观摩梅兰芳、金少山两位大师的京剧演出,并认真做了舞台、美术、表演、程式、行腔、演出运用的现场记录,这份宝贵的手稿遗产可惜没能保留下来。
    乌龙集平剧社自成立以来一直开展公益性演出,参加堂会或到乌龙集周围县、区开展市场演出并不正常,剧团开支大部分都依靠市民、仕绅的捐赠和庙会性演出的收入来支撑,剧社的生存环境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维持剧社正常活动,保证不散穴,民国二十三年邓和卿不惜卖掉自己的田产200亩,用来打点剧社演员的生活。剧社在邓和卿的带领下活跃于豫南、皖北的京剧舞台上,通过商业演出,巩固和发展了剧社。因此,民间就把乌龙集移风社亲切地称为邓家班。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邓和卿带领的邓家京戏班被国民党乌龙集区政府改建为《息县淮滨区抗敌话剧团》,话剧团除排演宣传抗日的话剧、火爆剧外,仍以演京剧为主演唱《精忠报国》《梁红玉》等爱国剧目。1945年话剧团更名为乌龙集区京剧团,1951年乌龙区人民政府接管剧团为乌龙区京剧团,1952年淮滨县政府派驻干部到乌龙区京剧团进行剧团改制,1953年淮滨县京剧团筹委会正式改建为淮滨县京剧团。这期间,邓和卿先生一直是京剧团的主心骨和顶梁柱,他积极配合反霸斗争,带头实行减租减息,他还积极组织排练《九件衣》《生辰纲》《闯王进京》《陈胜吴广》等剧目配合当时的反霸斗争。
    邓和卿先生1968年农历正月初五日病逝于淮滨城关,享年82岁。邓和卿先生不仅是豫南皖北一带的京剧名票,是乌龙集京剧团的主要创始人,名副其实的京剧班主,而且还是淮滨地区著名的中医师。他少小在乌龙集私塾读书,青年时代求学于武昌,其中医学就是主科之一。邓和卿的医术远近闻名。1984年3月,我们在征集乌龙集京剧团资料时访问了原乌龙集市民杨仲亚(78岁)、蔡香亭(80岁)、北街王得胜(76岁)、汤楼刘庆三(71岁)、汤楼韩永贵(75岁)等很多老先生,进一步了解邓和卿先生的另一面。受访的老人谈起邓和卿都异口同声的说他是乌龙集的大善人,说他同情穷人,给人看病从来不要钱。北街王得胜老人说:“邓老先生待人温良宽厚,对贫苦艺人很关心,凡有艺人经过乌龙集他都宴请人家,显得非常尊敬,如有困难,他尽力帮助。跑日本反时,蚌埠京剧团来到乌龙集躲避日本人,夜晚在乌龙集演戏维持生计,每逢卖座不理想的时候他们就挂邓和卿为头牌演员,戏园子就能满座。”汤楼韩永贵老人说:“邓和卿给穷人看病从来不收钱,我本人就曾请邓先生看过病。”邓和卿虽然潜心学过医道有着高超的医术但他酷爱京戏,不以医术讨生活,在乌龙集义诊多年名望很高。他同情穷人与他多年从事京戏表演和下层百姓有着广泛深入的接触有关系。因此,他才能成为乌龙集清末至民国年间受人尊重的开明仕绅,成为乌龙集人非常喜爱的京戏班主。

2017年7月5日 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