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淮滨:专注贡馓传承不止步

 法治周刊河南讯(记者 陶宜中 通讯员 朱丝语 李林欣)“胡老板,俺要10箱馓子。”“真不好意思,今天的馓子全部卖完了,你明天再定吧!”12月27日,在河南淮滨县三空桥乡麻里街道麻里贡馓的第四代传人胡桂华一边为超市备货一边对前来购买馓子的顾客说。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胡记贡馓店每天都在上演。和面、盘条、醒面、拉大条、搓小条、油炸……每天凌晨4点钟,胡桂华一家就开始在自家的作坊里炸馓子,一年365天,从未间断。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伴着蒸腾的白烟,一把把金丝套环黄脆脆的金馓子出锅。闻一下香气扑鼻,尝一口焦香酥脆,让人欲罢不能。

相传麻里馓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明清时期成为贡品进入紫禁城,被称为“麻里贡酥”。2016年,被评为河南省第三批“中原贡品”。说起麻里馓子,属胡记最为正宗,已历经四代,制作工艺流程却一直没有变。小小一把馓子,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老胡家的馓子又细又酥脆,味道咸淡适中很好吃。不仅县城里的人去买,还销往各大城市,中央电视台也去采访过。新出锅的尤其好吃,俺闲了没事就赶早来买两斤。”同村的高素琴道。


做馓子劳动强度大,工艺复杂。虽然有现代机械作为辅助工具,但是为了保证口感,馓子的制作主要还是靠手工完成,耗时费工,一天也出不了多少馓子。“虽然请的有工人,但馓子炸制还要俺自己干,俺年纪大了,每天要连续炸几个小时的馓子,也开始有点吃力了。俺闺女正在跟俺学习,技术已经相当娴熟了,她就是胡记馓子的第五代传人。”胡桂华乐呵呵地说。

“从白色的面条变成金黄的馓子,看到炸出来的馓子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从小就看我爸炸馓子,现在我可以接他的班啦!”胡桂华的女儿胡敏正在滚烫的油锅前熟练的炸着馓子,她一边挑起炸好的馓子一边说。“目前,俺家200平米的厂房已经准备好,这边的机器设备搬过去,再请十几个工人就可以开工了。通过传统技术和新型技术的完美融合,俺家馓子一定能在口感样式上推陈出新,胡记贡馓的招牌会一直传承下去。”


2019年12月30日 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