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淮滨葡萄:产销路在何方

今日淮滨报记者 吴晓睿 刘伟峰 何泽垚

夏秋季节,在城乡主要干道上,搭棚摆摊卖葡萄的逐渐增多。晶莹水灵、酸甜滑嫩的葡萄让我县消费者享尽了夏日的甜美“馈赠”。然而随着我县葡萄种植面积和涉农人员的迅速扩大,葡萄种植能否形成产业,市场供求是否能持续保持平衡,今后葡萄种植路在何方,成为很多人关注的话题。





葡萄种植的兴起





说起葡萄种植,不能不提台头胡寨村。


胡寨村是我县最早开始种植葡萄的村。2009年,村民任远堂四兄弟从上海带着葡萄种植技术返乡创业,在村里率先种起了葡萄。几年下来,带动全村近百户村民种起了葡萄,种植规模上千亩。


作为村里致富带头人,任远堂如今已成为村里的支部书记。为了做大葡萄产业,他发起成立了胡寨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葡萄商标。今年,在省公安厅帮助下,任远堂又在村里建起了300平方米的冷库,设计印制了胡寨葡萄包装箱。


“早些年,葡萄种植确实赚钱,亩产3000多斤,一亩地赚个万儿八千是没问题的。”任远堂说,“有钱赚,大家都跟风种植起来。”


如今,台头、马集、张庄、王店、赵集、邓湾等乡镇都种植葡萄,在乡间主要干道,葡萄种植园随处可见,葡萄种植似乎成了我县的一大种植产业。据县农业局数据显示,全县葡萄种植面积7000多亩。其中,台头乡的葡萄种植面积最大,共2000多亩。





葡萄种植进入调整期





“夏黑在上海一斤能卖二十多块。在淮滨,七八块都难卖。”任远堂说,“这不是品质问题,而是市场消费供求决定的。”葡萄种植已经成为很多农民收入的最重要来源,随着我县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农户普遍面临销售难、价格卖不上去的问题,种植户收益减少,必然会出现种植面积缩减。


“咱这里葡萄种植,都是自产自销。”任远堂说,“很多农户不是在路口摆摊卖,就是自己进城卖葡萄,基本没走出淮滨市场。”葡萄的消耗主要是市民日常消费,市场消费能力有限,这就导致了葡萄价格一直上不去。


记者在张庄、邓湾等乡镇采访中发现,在一些葡萄种植基地,门口堆放了很多缸坛等器皿,如果遇到葡萄滞销,很多农户选择把葡萄酿制成葡萄酒,然后在市场上销售,以缓解葡萄种植带来的损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任远堂说,自己的葡萄品质好,而且量也不少,本来不存在销售的问题,但随着市场面临饱和,价格也有所下降,对于市场的饱和,品质好也会受到影响。


市场的规律是优胜劣汰,我县葡萄种植业必然面临这样的阵痛。





葡萄产销难开新局





“前不久,一位外地客商要上百吨葡萄,这让我犯难了。”任远堂说。全县种植葡萄面积不少,产量也很可观,但是符合标准化种植和相应品种的量却很少,这对外销造成了很大难度。


“咱县葡萄种植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任方胜说,“一是销售未打通,二是种植标准化很难统一。”记者在各乡镇采访时发现,很多葡萄种植户都是露天种植,管理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葡萄品质跟不上。同时葡萄种植户都是分散零星种植,没有统一的协会指导,这都不利于葡萄种植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只能慢慢做。”任远堂说。胡寨村距离县城主干道太远,这为葡萄销售和采摘带来困难。今年,在省公安厅和县政府帮助下,胡寨村申请了一条村道项目。村里葡萄种植基地旁有80多亩的水塘,根据现有条件,路通了,可以在村里发展观光采摘和休闲垂钓,吸引城里人采摘观光。


“新冷库建成了,可储存葡萄五六十吨,行情不好时,可以先储藏起来,等价格上来再出手。”任远堂说,“通过调节,可以有效保护社员的利益。”任远堂计划,先引导本村社员走葡萄种植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之路,慢慢将规模做大,然后开始对外销售,打破仅有县内这块市场的局限。



2016年8月12日 23:51